幼儿归属感的培养研究
作者:周立莉 来源: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 上传时间:2014-10-20
归属感,是社会领域研究中常常被提及的一个词,却无疑又是教育实践中的软肋。如何落实《指南》中“具有初步的归属感”这条社会领域的目标,许多一线老师感到很有难度,原因有三点:一是《纲要》中没有提及这个内容,许多老师觉得陌生;二是对归属感的含义,特别是幼儿归属感的界定认识模糊;三是对具体的实施策略和方法没有把握。为了帮助教师们解决在实践《指南》中的这一困惑,我们将研究的重点聚焦在“如何培养幼儿的归属感”。
厘清幼儿“归属感”的内涵
何为归属感?北京师范大学冯晓霞教授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 (以下简称《指南解读》)一书中提到,所谓的“归属感”是指个体认同所在的群体(团体)并感觉自己也被群体认可和接纳而产生的一种隶属于这个群体、与这个群体休戚相关的感觉。
归属感对于人的社会性、甚至人的个性的发展至关重要。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中,将“归属与爱的需要”建立在生理需要、安全需要两类最基本的需要之上,列为人的重要的心理需要。相关研究发现,一个人对某个群体(家庭、班级、学校、家乡、祖国等)的归属感会影响他对这个群体的亲疏度和对群体规则的接受度。一般而言,归属感强的人往往具有主人翁意识和规则意识,能自觉接受和遵守群体规则,会自动将个体和群体联系在一起,为自己作为群体的一员感到自豪并愿与之共荣共辱。一个人如果没有可归属的群体,就会觉得没有依靠,孤独,缺乏心理安全感。
广西幼儿师范学校的莫源秋老师在《幼儿的归属感需要与心理卫生》一文中提到,幼儿的归属需要是指幼儿对同伴、教师及所在班集体的需要,是幼儿希望自己被同伴、被教师认同和接纳的一种心理需要。在情感上,每个幼儿都希望自己属于一定群体并成为其中一员。如果幼儿能够和同伴、教师保持有意义的联系,自己的主张、能力、价值、贡献能够得到同伴、教师的认同,与同伴、教师间能够互相接纳并互相关心和帮助,那么幼儿的归属需要就会得到满足,幼儿对幼儿园、特别是对所在班集体就会有一种归属感。相反,如果一个幼儿对班集体没有归属感,那么他往往就会形成压抑、不安、自卑等不良情绪,就会产生孤独感,无法从幼儿园的生活以及与同伴的交往中获得乐趣。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从小没有归属体验的儿童,长大以后往往会出现许多社会心理问题,比如不会与别人交往、没有朋友、不被别人爱、也不会爱别人。
仔细研读《纲要》可以发现,虽然《纲要》中没有明确提出“归属感”,其实在目标中已经渗透了归属感的内容,如,第三条“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的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第五条“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等。《指南》只是将《纲要》中的内容按照年龄段的不同从幼儿发展的角度阐述并更加具体化了,也更增加了教育的实操性。
剖析幼儿“归属感”的心理维度和培养原则
归属感既是一种心理需要,也是一种情感。它是一个个体或集体对一件事物或现象的认同程度,并与这件事物或现象发生关联的密切程度。对于不同的对象,归属感的维度往往是不同的。探究幼儿归属感的心理维度,可以从安全感、价值感、规则意识和集体意识四个方面来描述,即当一名幼儿在一个班级中感受到充分的安全,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了解并维护集体的规则,承担起自己对于班级的责任,认识到自己是集体中不可替代的一员,以班级为荣并乐于为班级增光时,他就有了切切实实对所在班级的归属感。
在《指南》中提出的“具有初步的归属感”的各年龄段的典型表现中,使用最多的词就是“喜欢”、“感受”、“愿意”,这让我们认识到本条目标的落脚点必须与幼儿社会学习潜移默化的特点相结合,正如冯晓霞教授在《指南解读》中谈到的,“幼儿的归属感往往来自于他们对群体生活的直接感受和体验”,由此,我们将培养幼儿归属感的切入点定位在幼儿一日生活中的渗透教育,即将归属感的培养渗透在幼儿一日生活及各项活动之中。
1.将归属感教育渗透在一日生活中
家庭和幼儿园生活、同伴间的游戏、社区环境与文化、大众传媒等都是幼儿社会学习的影响源,幼儿就是这样在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过程中进行着社会学习。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各个环节、各种活动都蕴含着教育的价值,教师要善于把握每一个细节将归属感教育渗透于幼儿的生活中,让幼儿体验到集体的温暖,激发幼儿为集体服务的责任意识。例如在早来园时教师的一个问候,晚离园时与同伴的一个拥抱,都能够激发幼儿对班级的归属感。
2.将归属感教育渗透在各种活动中
在幼儿的社会学习中,体验是主要的学习特点,幼儿只有亲身参与实践各种活动,才能体验到自己对集体的作用,并实现自我价值感。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幼儿园、班级中的各种活动,鼓励每一名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让每一名幼儿都成为活动的主角,让幼儿体验到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从而产生归属感。
要将安全感、价值感、规则意识和集体意识的培养渗透到一日生活和各种活动中,需要教师从事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
“安全感”,要求教师首先为幼儿营造温馨的班级氛围,让幼儿在这样的班级环境中感受到被关爱、被尊重,轻松、自主、愉悦、有发展。
“价值感”,要求教师为幼儿创设充分参与班级活动的机会,鼓励幼儿为幼儿园、班级、同伴及自己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幼儿感受到自己在班级中的作用,体验到自己的价值。
“规则意识”,教师要帮助幼儿在一日生活中及各种活动中理解规则的意义,学会共同制定规则、遵守规则,从而更好地适应集体生活,产生归属感。
“集体意识”,教师要支持幼儿参与到班级的各项活动中,通过参加活动,感受到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从而萌发集体意识,找到归属感。
这四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教师在实际工作中需要把握以下四点:
1.在班级中培养相互接纳的意识,
2.让每个幼儿投入到集体中尽其所能实现其价值,
3.培养良好常规和习惯,以增强对集体的适应能力,
4.吸引和鼓励幼儿参加集体活动,萌发集体意识。
细化各年龄班幼儿“归属感”的指导要点及具体活动参考
在确定了幼儿“归属感”的心理维度及培养方法后,我们结合幼儿不同年龄特点和发展需要,制定了更为细致的各年龄段的教育指导要点及参考活动,希望能帮助教师将幼儿归属感的培养过程实实在在地渗透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之中。
1.在班级中培养相互接纳的意识
整体指导原则为:
无条件接纳每个幼儿,以欣赏的态度发现孩子的不同特点并适宜地表达出来;
尊重每个孩子的特点,不要在儿童之间进行优劣比较;
引导幼儿接纳同伴,让孩子接纳别人的特点,而不是贬低别人、抬高自己。
具体到小班幼儿,教师要注意做到:班级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性;满足幼儿的亲肤感;对每个孩子做到经常拥抱、微笑、表扬。参考活动有:亲亲抱抱、点名时间、问候好朋友、夸夸宝宝、猜猜我是谁等。
具体到中班幼儿,教师要注意做到:引导幼儿接纳别人的不同,认知别人的特点;教师要示范对幼儿特点的接纳;教师要经常发现幼儿做得好的一面,及时表达出来。参考活动有:迎接好朋友、夸夸好朋友、今天我想说(插标志,表示自己有想说的话)、猜朋友等。
具体到大班幼儿,教师要注意做到:鼓励幼儿了解自己与他人的不同,树立自信心;引导幼儿发现同伴的优点并能用适当的语言表达出来;为幼儿创设接纳同伴不足的氛围,营造和谐班级环境;引导幼儿学习帮助同伴。参考活动有:今天谁没来(看记录关心朋友)、交流小信箱(利用小信箱表达跟朋友之间的关心、联系等)、朋友小档案(了解朋友的本领、特点、爱好等)、优点轰炸(看着镜子被同伴夸奖)、特别的你特别的我(关注被拒绝、被忽视的角落幼儿)、心情播报(说说当天自己的心情和情绪)。
2.让每个幼儿投入到集体中尽其所能实现其价值
整体指导原则为:
让每个幼儿都能参与园级大型集体活动;
让每个幼儿都能参与班级的建设(环境、规则等),幼儿园和班级里的重大事情和计划,请幼儿集体讨论决定;
为每个幼儿提供为班级和同伴服务的机会,让其在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乐趣。
具体到小班幼儿,教师要注意做到:鼓励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要包办代替;为幼儿自己做事提供精神鼓励和物质支持;教幼儿必要的做事技能和方法,利用过渡时间鼓励幼儿自由活动。参考活动有:照顾小植物、喂喂小动物、收拾小玩具、老师小帮手(检查小手擦干净、检查杯子倒干净等)。
具体到中班幼儿,教师要注意做到:指导幼儿学当值日生;鼓励幼儿做好自己的事情,关心班级的事情;对幼儿为同伴和班级做事提供精神支持和物质准备。参考活动有:学做值日生、周五劳动日(整理自己的区域)、大带小活动(认识环境、学做操等)、帮帮好朋友(整理衣服、拉拉链)、装饰小环境、秀秀我的本领(展示自己的能力和特长)、快乐大收集。
具体到大班幼儿,教师要注意做到:放手让孩子充分去想、去做、去尝试;做好各项活动的各种支持工作;对幼儿活动中的具体表现加以鼓励和引导。参考活动有:我的活动我做主(设计班级庆祝活动、参与全园活动宣传)、设计制作班标、做好值日生、周五劳动日(为全园服务)、大带小活动、再见了幼儿园等。
3.培养良好常规和习惯,以增强对集体的适应能力
整体指导原则为:
帮助幼儿了解规则并逐步适应规则;
为幼儿理解规则设置体验的活动;
不断使用正强化鼓励幼儿遵守规则;
木注重幼儿情绪表现,引导幼儿接受规则。
具体到小班幼儿,教师要注意做到:以游戏、拟人口吻提出规则;根据幼儿的问题及时提醒幼儿;结合幼儿表现创编连载小故事加以引导。入园适应活动有:认识我的班、我的物品摆摆好、我是爱笑宝宝。其他参考活动有:玩具要回家、宝宝的故事(设计一个固定的人物将孩子生活中发生的跟规则有关的事编成小故事)、离园整理活动(整理自己的东西、物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具体到中班幼儿,教师要注意做到:以适当体验活动加强幼儿对规则的认识,帮助幼儿理解规则的意义,增强遵守规则的自觉性;以定期讨论活动解决幼儿遵守规则中的问题;引导幼儿理解帮助同伴、整理物品、有秩序、守规则是自己的责任。参考活动有:小问题大讨论(关于规则问题阶段性的讨论)、扮演活动(两个小宝不一样)、动漫一刻(结合幼儿近期出现的问题观看规则教育的动漫,让孩子了解规则的重要)、离园整理活动(整理自己和同伴的物品、班级的物品,别人的事情帮着做)。
具体到大班幼儿,教师要注意做到:引导幼儿共同讨论制定规则;运用不同方式提示幼儿遵守规则;引导幼儿学习控制自己的情绪主动调整行为;引导幼儿理解帮助同伴、整理物品、有秩序、守规则是自己的责任。参考活动有:讨论活动(大家一起定规则)、体验活动(瓶中取物)、离园整理活动(整理班级及园内公共环境的物品、玩具,集体的事情大家做)。
4.吸引和鼓励幼儿参加集体活动,萌发集体意识
整体指导原则为:
鼓励全体幼儿共同参与各种类型的活动;
在中大班多创设小组、团队活动及共同做事的机会;
及时鼓励和赞赏幼儿在集体中的表现。
具体到小班幼儿,教师要注意做到:激发幼儿兴趣,引导全体幼儿参与各种活动;让幼儿体验一起活动的快乐;以幼儿近期关注、喜爱的卡通形象命名各项教育活动名称,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萌发集体意识;让幼儿感到开心,突出好玩、有趣。参考活动有:快乐动物园(每位幼儿选择一个小动物,有自己的小动物标志,表示自己的物品)、我和XXX拉拉勾(如小熊舞会、小熊故事会等,帮助幼儿理解每天的教育活动内容,让幼儿期待语言活动、音乐活动等,让幼儿因为喜欢活动名称而愿意上幼儿园)、选择班级标志。
具体到中班幼儿,教师要注意做到:强调班集体概念,初步建立班级意识;鼓励幼儿参与班级各项活动,做小主人;在平行班或全园活动过程中能为自己的班级加油。参考活动有:班级运动会(做班标、讨论班级口号等)、开心俱乐部(幼儿自己组合开展小组性的活动,如小公主俱乐部、糖果俱乐部等,以小组为单位萌发小组集体意识)、户外小组游戏(比赛等)、小舞台(晚离园的童话剧表演等)。
具体到大班幼儿,教师要注意做到:强调集体荣誉,为班级增光;创设各种团队合作活动,体验分工合作。参考活动有:运动会(设计班标、班旗、班歌、啦啦队)、参与全园竞赛、展示活动(如拔河等)、升旗活动、秀秀我们班。
——学前教育
编辑:cicy
上一篇: 从“不知道”到“想知道”
下一篇: 在“亲亲抱抱”中培养托小班幼儿的归属感
最新文章:
热门推荐:
已回答相关问题:
- 求帮忙列举20个培养孩子想象力的方法啊 急用 清梦扰 阅读人气:2
- 怎样让孩子从小培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蜜蜂-刘 阅读人气:35
- 有效的利用种植园地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A-vicky 阅读人气:19
- 北京西城槐柏幼儿园 刘玥祎 随心所语——《... 猫科女孩 阅读人气:282
- ...,不要让她生来只做没有翅膀的凡人。是呀,尤其是... 英子 阅读人气: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