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精神引领下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
作者:樊人利 来源:江苏省张家港市实验幼儿园 上传时间:2014-10-09
[摘 要] 游戏精神是幼儿教育的核心价值,也是对幼儿教育的最本质把握。只有关注游戏精神,才能回归幼儿教育的本真,才能更深层次认识、理解与培养幼儿。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应该在游戏精神的引领下进行。幼儿园应让教师充分认识到游戏精神的意义和价值;让幼儿园的游戏活动成为幼儿行为习惯养成的载体;开展多样化的家园合作,让家长了解游戏精神,共同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关键词] 游戏精神;幼儿发展;行为习惯
一、当前幼儿行为习惯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习惯”指一个人不假思索、不知不觉就表现出来的一种稳定行为。“行为习惯”是与人后天条件反射系统建立密切相关、在一定时间内逐渐养成的、自动化了的反应倾向或活动模式,也包括思维、情感等内容。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过程就是一个人的健康人格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对个体的成长具有奠基性的意义和价值。幼儿行为习惯的研究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理论界与实践界都非常关注幼儿行为习惯养成,大家一致认为行为习惯养成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良好的行为习惯能够让幼儿终身受用,是幼儿成长的根基性平台,幼儿教育应有利于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促进幼儿终生发展。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幼儿阶段也是儿童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时期。一个人如果在幼儿阶段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等习惯,将会终生受益,但现实情况却需要引起足够重视。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很多父母因为工作方面的原因,平时将孩子托付给爷爷奶奶照顾,受文化、社会习俗等影响,加上又是隔代,爷爷奶奶对孩子宠爱有加,忽视了家庭教育中行为习惯的培养,父母也大多只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和特殊技能的培养,造成了很多孩子普遍存在一些习惯较差的现象,如教师抱怨,孩子一届不如一届,站没站相,坐没坐相。父母苦恼,孩子自理习惯差、学习习惯差,甚至上了大学不能自主生活。
本研究通过自编的《幼儿行为习惯养成调查问卷》,发现当前在对幼儿行为习惯培养的方式上,运用说教式占60%,故事式32%,游戏式8%。在幼儿日常行为的培养中,成人由于对儿童的不信任,往往从自己的立场出发考虑问题,用自己的思考代替儿童的思考,进而剥夺儿童的主体地位,甚至扼杀儿童的天性,使习惯养成的过程变成了奴役儿童的过程,因此幼儿主要是被动接受,其习惯养成多是他律性作用的结果。很多时候成人为了培养幼儿某个好习惯会说得苦口婆心,幼儿却听得了无趣味,行为上改变缓慢。可见,当前迫切需要改变培养幼儿行为习惯的方式方法与策略。
二、游戏精神与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
游戏精神是让游戏回归儿童生活,让教育者充分尊重儿童的身心特点,充分认识游戏在儿童教育中的价值、功能和意义,用游戏精神的理念去观照儿童教育,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更加适合儿童。[1]游戏精神不排斥游戏,但重在“怎样的精神”而不是“怎样的游戏”,以一种精神的特质来理解游戏,把游戏看作是生命的一种存在。游戏精神本质上是一种自由的境界,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生存方式,希望摆脱外部压抑与强制,持守生命本有的生机与活力,关注人生的终极意义。[2] 具体而言,游戏精神倡导回归本真的教育。回归本真的教育,即是要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关注儿童当下的快乐。游戏是儿童的存在方式,认识儿童的这种存在方式,是教育“回归本真”的前提。[3]以此为前提的教育,必然是把儿童的需求放在第一位的教育。“游戏之于儿童既是一种必然,又是一种必须。”[4]游戏是儿童期身心发展的必然产物,源自儿童内心的自发需求,与儿童精神发展水平、特点相吻合,是最自然的一种精神展示方式。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持续体验到一种自娱娱人的、开放和自由的精神。
游戏精神也是幼儿行为习惯养成的保障。胡伊青加在《人——游戏者》一书中把游戏的特征归纳为“乐趣性、自愿性、无功利性及秩序性”。[5]从教育的视角来审视游戏,游戏精神应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内涵:一是自主性。自主性肯定了幼儿是游戏活动的主人,在游戏过程中每一个游戏的参与者都是活动的主体;二是愉悦性。赫伊津哈在《游戏的人》中这样描述游戏:“游戏的基调是狂喜与热情,并且是与那种场景相协调的神圣或喜庆。一种兴奋和紧张的感觉伴随着行动,随之而来的是快乐和轻松”。[6]游戏能够满足生理的愉悦,但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满足,一种因为自由和投入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从而产生一种心灵的满足;三是创造性。游戏精神蕴含创造的特质,这是因为游戏者主动自愿的内部动机、自由的氛围、多变的形式与创造力所需要的元素正好具有一致性。游戏的主体自由、专注与情感体验的充分,最容易激发儿童的创造热情;四是规则性。任何游戏都具有内在的规则性,没有规则也就无所谓游戏。规则的形成应该是来自儿童群体内的一种“契约”,一种彼此的承诺。规则的存在看似一种约束,但恰恰是儿童自由与创造的保障。规则的执行,也是一种互相的监督和矫正。总之,规则的主体是儿童,规则的约定是儿童,规则的执行是儿童,而规则又服务于儿童游戏。
基于以上思考,幼儿的行为习惯不应该是成人对儿童的粗暴干预或强加,教师要摒弃说教式、炼狱式、苦练式的培养方式,代以游戏精神引领下的幼儿行为习惯培养模式。这要求教育者必须从认识儿童开始,关注幼儿的发展需求和教育的终极追求,在尊重儿童的基础上寻找儿童教育最优策略,为幼儿创造自主体验的平台,让儿童享受愉悦的过程,创造性地诞生和深化规则,用游戏精神努力改造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由此促进幼儿更快乐、更健康地发展。
三、游戏精神引领下幼儿行为习惯养成的策略 游戏精神引领下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既要关注幼儿园的具体游戏活动,更要强调将游戏精神作为儿童发展的生长点,以游戏精神改造原有的教学理念,为幼儿创设独立性、体验性、愉悦性的课程与活动载体,让他们充分享受自由自在的教育生活,激发幼儿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既实现对游戏精神的上位追求,又通过行为习惯养成让游戏精神落到实处。
(一)让教师充分认识到游戏精神的意义和价值 游戏精神是培养幼儿行为习惯的基本价值准则。幼儿园可以通过专家引领让教师初步认识到幼儿游戏性的存在方式;通过共读专著和沙龙研讨深化对幼儿的认识,并系统掌握游戏精神下幼儿的存在与成长特点,并据此培养自身的游戏精神;通过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将游戏精神落实到具体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并结合儿童的具体表现对理论知识进行反思,不断深化教师对游戏精神的认识,不断校正教师对游戏精神的理解。认识到儿童的游戏性存在方式,是教育“回归本真”的一种体现。只有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儿童在教育活动中才能拥有充分的自主,他们的身体和心灵才能如自由游戏一样进入一种自由的忘我境界。
(二)让幼儿园的游戏活动成为幼儿行为习惯养成的载体 游戏是幼儿成长的基本方式,游戏活动也是幼儿园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方式。在游戏精神引领下的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即是要充分运用幼儿园游戏这种主要教学方式。首先,可以开展“关注幼儿好习惯”的问卷调查、沙龙研讨活动,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梳理出小班、中班、大班幼儿的素质基础,形成相应的幼儿行为应达成的发展目标;其次,可以组织教师就幼儿行为所要达成的发展目标进行研讨,并据此分门别类开展系列游戏活动,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行为习惯;第三,开发并组织其他延伸活动,强化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
(三)开展多样化的家园合作,让家长了解游戏精神 家庭是幼儿成长和发展的第一站,是幼儿生活的主要场所,因此还应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这对幼儿行为习惯养成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首先,可以通过家长会、家长开放活动、家长园地等,重点开展讲座、研讨、体验、学习等活动,指导家长优化教育理念和策略,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其次,可以针对实际操作中的具体问题,幼儿园和家长一起设计多样化的“好习惯伴我成长”的行动,充分调动家长在幼儿习惯养成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家园教育协调一致,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参考文献:
[1]杨晓萍,李传英.儿童游戏的本质——基于文化哲学的视角[J].学前教育研究,2009,(10).
[2]黄进.游戏精神与幼儿教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98.
[3]丁海东.儿童精神:一种人文的表达[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76.
[4]刘晓东.儿童精神哲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45.
[5]胡伊青加.人——游戏者[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7:23.
[6]赫伊津哈.游戏的人[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6:14.编辑:cicy
上一篇: 诗画相伴建常规
下一篇: 咨询台:孩子3岁,大便仍要“把”
最新文章:
热门推荐:
已回答相关问题:
- 北京西城槐柏幼儿园 刘玥祎 随心所语——《... 猫科女孩 阅读人气:282
- 小孩三五分钟就想尿尿的习惯如何处理? 时光风靡 阅读人气:4
- 怎样让孩子从小培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蜜蜂-刘 阅读人气:35
- 你会不会偶尔把你的男朋友当成幼儿园的小孩儿,宠着他... 胖圈圈 阅读人气:75
- 如果晚上有家长打电话说,他还在今天在幼儿园被小朋友... 倪妮 阅读人气: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