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游戏开展的两个误区
作者:陈丹 滕明佳 来源: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教育学院 上传时间:2014-12-10
游戏是幼儿最佳的学习方式,这是经过多项长期研究得到的共识。然而,在游戏活动中,怎样的设计和指导才是恰当的、如何有效地开展游戏,是令很多教师感到困惑的问题。在实践中,“一抓就死、一放就乱”的矛盾经常使得他们不知所措。[1]本文通过分析游戏的本质和幼儿游戏的特点,指出教师在开展幼儿游戏时存在的两个误区,并提出改进建议。
误区一:自主性游戏不自主
具体表现:幼儿在游戏中少有自主选择的权利
自主性游戏应该是幼儿自发、自主、自由进行的活动,然而在很多幼儿园,幼儿对自主性游戏的主题、材料、玩伴和场地等的选择权十分有限。在自主性游戏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量教师预设的痕迹,如设计过的医院看病流程图、规定好每个区角有几名幼儿来玩等。
首先,游戏主题的选择不自主就达不到游戏本身的目的。比如有几名小班幼儿在小医院当小医生,却一直没有病人光顾,小医生们就无聊地坐在那里。前来观摩的教师问他们为什么不到其他区角玩,他们说老师说过要坚守自己的岗位。其实对于小班幼儿而言,坚守岗位并不应以牺牲玩游戏的快乐来实现。教师要求幼儿选择某个游戏主题后做到“始终如一”,本身就是不合理的,这导致幼儿丧失自由游戏的权利,享受不到游戏带来的乐趣,更谈不上达成游戏本身的目的。
其次,游戏材料的选择不自主会导致游戏效果不佳。比如许多教师的手工很好,在布置区角游戏时会制作大量精美的材料,诸如饺子、包子、铃铛等,几乎能以假乱真。然而,这些漂亮的材料多数是为了装饰,教师会告诫幼儿要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不允许幼儿自主选择并随意操作,更不能把它们弄“坏”。但是幼儿是在动手操作中获得学习与发展的,中看不中用的材料对幼儿并不具备太多的发展价值。
再次,游戏中玩伴和场地的选择不自主就不能体现游戏的价值。比如现在很多幼儿园的区角游戏中,教师都会限定人数,超过人数就不行。然而,有的班级娃娃家比较小,一次只能容纳四五名幼儿,教师常用的解决办法是:设置游戏卡,让先拿到卡的幼儿先玩,这样就导致幼儿无法自主选择玩伴和场地。
原因分析:教师的干预和掌控过多
幼儿园教师大多责任心很强,总是想对幼儿好一点、再好一点,以为自己准备得越充分,幼儿学到的东西就越多。然而,恰恰因为责任心太强,教师的干预和掌控度在不知不觉中被放大,留给幼儿自由发挥的空间被压缩,使得自主性游戏不自主。
其实,这也是对幼儿的一种不信任。教师总是担心幼儿做不好,在设计游戏时限制过多、预设过多,不利于幼儿的独立学习,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也会产生不利影响。此外,教师的干预和掌控过多,可能会导致幼儿的积极性降低。 3—6岁的幼儿本身就好奇心强、活泼好动,有时教师的设计和安排看似很完美,却忽略了幼儿本身的年龄特点以及游戏的本质特点,导致部分幼儿不愿意按照教师的意愿进行游戏,达不到让幼儿在游戏中发展的目的。
改进建议:给予幼儿更多的自主选择权
有自主选择权的幼儿在游戏中会更投入、更好带,教师也更轻松。因此,教师应该相信幼儿,给予幼儿更多的自主选择权,这本身就是一种肯定和鼓励。
首先,让幼儿自主选择游戏主题。不自主的游戏是从教师的意志到幼儿的行为,游戏起源于教师的想法:自主的游戏是从幼儿的意愿到教师的支持,游戏起源于幼儿的兴趣,教师起支持作用。以“交通工具”主题活动中认识飞机的内容为例,教师常见的做法是:提供飞机图片或视频、征集飞机模型、提供拼图游戏、组织绘画等,让幼儿参与活动。另一种做法不像常见做法那样有固定模式,往往来源于幼儿的某种兴趣与需求,教师能敏锐地抓住教育契机。如娃娃家的爸爸提议去旅游,全家商议后决定乘飞机去,他们征得教师同意后一起制作飞机。幼儿兴致高昂,不但发动家长找模型、找材料,还选出了机长、空中小姐、安检员、售票员等,不亦乐平地玩“乘坐飞机”的游戏。游戏中,幼儿对“想去哪里是乘客决定还是售票员决定?”“一趟飞机能去几个目的地?”“乘坐飞机时手机会不会被没收?”等问题产生疑问并自己协商解决。以上两种做法虽然都能实现教育目标,但显然幼儿更喜欢第二种。
其次,让幼儿自主选择游戏材料。教师投放的材料不一定要追求精致,关键是要大量、可操作。同样是“交通工具”主题活动中关于公交车的内容,一位教师制作了逼真的公交车,还周到地配上吊环,却不允许幼儿去拉吊环以免拉坏:另一位教师搭建了粗放的公交车(没有吊环),允许幼儿随便玩,在玩的过程中,许多幼儿把手举起来向上拉着,想象着自己是在拉吊环。第一种游戏材料固然可以提高幼儿的规则意识,但是玩法固定、缺乏变通,而第二种游戏材料可以更好地发挥幼儿的创造性和想象力。因此,教师在投放游戏材料时,重点不在于有多精美,而在于给幼儿提供想象的空间与操作的机会,让幼儿自主选择、自由变通。
再次,让幼儿自主地选择玩伴和场地。例如,某幼儿园大班有16名幼儿都要玩娃娃家,教师没有限定人数,而是让幼儿自己协商。协商的结果是:一个爸爸、一个妈妈、9个女儿、5个儿子。可是游戏空间与玩具有限,没有拿到玩具的幼儿就给自己“找出路”了,伴随着诸如“爸爸,我去上班了”“妈妈,我带妹妹去看病了"之类的话语,幼儿自行分流到其他区角,开始了新的游戏。这样既保护了幼儿游戏的积极性,也让幼儿尽情地享受游戏带来的乐趣。
误区二:在干预过多与放任不管之间任意转换
具体表现:人前忙碌人后不管
干预过多与放任不管是教师开展幼儿游戏的两个极端,这两个极端很有可能发生在同一位教师身上。在幼儿园观摩游戏活动时,经常能看到教师忙个不停,每个幼儿的游戏都会被教师介入一番,从“你在做什么”之类的简单提问,到“你应该这样做”“你再开动脑筋好好想一想”之类的建议与指导,教师俨然成为游戏场里最忙的人。然而其中大部分是无效干预,并不能真正推动幼儿游戏水平的提高。
同样是这位教师,在无人观摩的幼儿游戏活动中,自己却忙着做墙饰、写教案、写幼儿游戏行为的观察记录等,不主动对幼儿的游戏进行任何指导。教师对幼儿游戏行为的观察记录也并非建立在细致观察与分析的基础上,而是有许多主观臆测的内容,难以实现观察记录应有的价值。[2]
原因分析:专业自主意识和能力薄弱
从教育观的角度看,以上现象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教师缺乏专业自主的意识,难以理解教学反思、观察记录等途径对其专业发展及幼儿发展的真正价值。同时,他们不得不面对上级布置的任务,于是就呈现敷衍了事的被动工作状态。另一方面,教师因欠缺专业知识和能力,对于如何指导幼儿游戏感到茫然,不仅在理念上认识不清,在实践中也没有形成有效的指导策略和方法,导致发生无效干预或放任不管的情况。
改进建议:提升专业知识和能力
教师只有具备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清晰的理念与认识,游戏指导才能常态化,做到“人前人后一个样”。
教师的专业知识在某种意义上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书本诠释、他人传导的,是理想化的显性知识:一种是个人体会的、存于内心的、难以言传与形式化的,在无意识中形成的默会知识。其中,对教师做出教育决策与行为有较大影响的是默会知识而非显性知识。由此,教师可通过反思、揣摩和探索,在观摩或指导幼儿游戏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相关的默会知识,将他人和自己的一般性经验转化为实践智慧。
观察、记录与分析幼儿的游戏行为,不仅是了解幼儿游戏水平的最佳途径,也是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其中,观察能力是教师必备的专业素质,也是区分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研究表明,新手教师和专家型教师的一个重要区别就在于是否具有观察能力,专家型教师不会冲动行动,而是在观察与分析的基础上理性地做出教育决策。[3]在观察幼儿游戏时,教师如果只是应付性地看看,不仅没有效果,反而会加深教师的疲倦感,对教师与幼儿都没有多少好处。[4]因此,教师只有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将客观事实与主观臆测区分开,并根据幼儿的游戏行为判断其发展水平,采取相应的支持策略,才能形成对幼儿发展状态的敏感性,以及捕捉教育契机的能动性。
游戏是幼儿在幼儿园生活中最基本的活动,教师在开展幼儿游戏时一定要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给予幼儿充分的自主发挥的空间。同时,要增强自身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为幼儿的游戏提供有效的指导和专业支持。
参考文献
[1]邱学青著.学前儿童游戏(第四版)[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291.
[2]朱家雄,张婕,邵乃济.纪录,让儿童的学习看得见[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9.
[3][英]Sheila RiddaJl—L,eech著,潘月娟、王艳云译.观察:走近儿童的世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陈丹,蔡樟清.幼儿园教师情绪困境与求解[J].中国教育学刊,2013(7).
编辑:cicy
上一篇: 开展与多民族文化相关联的学习活动
下一篇: 尝试用“四步法”读懂幼儿游戏
最新文章:
热门推荐:
已回答相关问题:
- 有效的利用种植园地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A-vicky 阅读人气:19
- 请问幼儿园中班艺术课《堆雪人》音乐游戏怎么玩好呢 吴秀媚 阅读人气:425
- 哪位老师有音乐课上好玩的游戏,比如节奏之类的游戏,... 蕾蕾蕾冬 阅读人气:982
- 合肥海恒阳光幼儿园 《谈谈我对主题和主题墙... 看不见听不见 阅读人气:135
- 怎么写一份中班 数学公开课呢 要以游戏为主 那个女孩 阅读人气: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