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教学环节的有效性,凸显活动组织的精彩
作者:施晓梅 来源: 上传时间:2015-01-13
集体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可以通过教师对活动的设计和演绎来实现,尤其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因为教学环节是实现活动目标的途径。每个集体教学活动都由多个环节组成。从大处讲,它包括活动的进程;从小处讲,它还可以指每个活动环节的细节部分。一些专家和学者认为,有效的教学环节应该体现为层次清晰、重点突出、层层递进、环环紧扣,能牢牢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事实上,以上特征并不是独立呈现的,它们和活动背景、内容选择、学习方式、问题设计等要素密切相关。如何追求教学环节的有效性,凸显活动组织的精彩?在实践中,我们要着重做好以下三方面:
思考教学环节的核心价值
曾经在一篇文章中看到这样一句话,很有同感:目标是有效性的核心,设计是有效性的关键,互动是有效性的助推器,而价值是有效性的根本。确实,活动中各个环节都有各自不同的侧重点。一般来说,教师在确立每个环节时都有自己的想法和思考,但不一定知道其意义和价值。要凸显活动环节的价值,可以聚焦一个关键问题或主要领域,切切实实地帮助幼儿积累经验,获得发展。
比如,设计语言活动就要将语言要素充分挖掘出来,在各教学环节中充分体现出来。下面以我园骨干教师组织过的、曾获市优课评比一等奖的大班语言活动《赶集》为例加以说明。活动分为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导入部分,它的价值是唤醒幼儿的已有经验,引发幼儿对“赶集”意思的讨论,切入主题;第二个环节是重点部分,通过设置两个层次的问题,分别是“用了哪些方法去赶集”“遇到了哪些人,让他们一次次地变换方法”,再一次唤起幼儿的感受,通过已有经验的迁移,在画面观察讲述中感受故事的层次,成功推进教学目标的实现;第三个环节是交流分享,引发思考,设置“为什么没有去成集市”“遇到问题要怎么办”等问题,让孩子在换位思考中,进一步理解体会故事的内涵。这样的活动由于抓住了教学内容的核心价值,活动组织紧凑精彩。
因此,在设计一个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只有对每个环节的意义和价值了然于心,达成的目标才能合适有益,活动的效果也才能比较令人满意。
明确教学环节的内在联系
教学环节是整个教学活动的重要部分。我们要了解活动环节设计的逻辑顺序,注意分析幼儿的行为水平。一般从低水平起步,逐步向高水平过渡,由低到高,由浅入深,这样有利于教学环节安排趋于有序和流畅。一般情况下,我们的教学活动由三大环节组成,包括导入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设计时可联系目标,突出重点,分散难点,着力思考支持这三大环节的关键经验,因为这是构成整个活动的主要框架。
第一环节是导入部分,要力求趣味、浅显和生活化,尽量引发幼儿对活动的共鸣。归结起来有三个主要方法:
方法一:抓主题
关注内容或材料的中心思想、关键词汇,并以此导入。如大班科学活动《种子的旅行》,教师可以抓住故事标题中“旅行”这个词向幼儿发问:“你去过哪里旅行?”又如大班语言活动《赶集》,教师可以出示封面进行提问:“什么是赶集?”“谁去赶集了?”这些问题能一下子吸引幼儿的注意力,直接切入主题。
方法二:抓角色。
可通过看图片、听录音等方法让幼儿猜角色,达到引导的效果。再举大班语言活动《赶集》的例子,在出示四种赶集方法的图片后,教师提问:“爷爷和旦旦为什么换了好多方法?他们遇到了谁?”“你能学学他们的样子吗?”
方法三:抓线索。
这个方法在故事教学中应用较多。如中班绘本活动《鼠小弟的小背心》中,教师抓住“谁还会来借小背心”这个线索,层层深入,突出了故事的主线,凸显了教学的重点。又如中班诗歌教学《小鱼睡在哪里》,教师以“小鱼睡在哪里”为线索,设置悬念,通过图谱进行一一对应,牢牢吸引了孩子们在活动中的注意力。
第二个环节是基本部分,也是重点。难点也是在这个环节中由浅入深,逐步得到解决的。以观摩过的一个大班绘本活动《母鸡萝丝去散步》为例,教师将活动环节定为“教师导读——自主阅读——交流分享”三个环节。在“自主阅读”环节,通过三组问题来实现既定目标:1.母鸡萝丝去了什么地方?狐狸是怎么做的?2.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情?3.母鸡萝丝聪明在哪里?带有问题引导的阅读让幼儿的阅读目的性更明确,思维更集中,目标的达成度更高。
最后一个环节是结束部分。一个完美的结束,不仅能对教学活动起到总结、提升的作用,还能给幼儿留下回味和留恋,激发起幼儿继续研究、继续探索的兴趣。
完善教学环节的细节部分
一个教学活动总有无数的细节。所谓精雕成器,细节决定成败。对细节的分析和思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完成目标,推进幼儿的发展,使活动达到最佳效果。
因此我们在组织活动时要充分考虑细节方面,如幼儿取用操作材料是否方便,教师演示的角度能否保证每个孩子都能看见,画面的大小是否便于幼儿的观察,以及对可能出现的情况的估计,问题是否合适等等。如果教师事先对细节考虑不周到,相关的知识储备不足,就会出现教学活动中的尴尬场面。这个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个共性的问题,相信在我们日常教学中碰到的也不少。曾看过上海优秀教师吴佳瑛设计的一个学习活动《南瓜爷爷找邻居》,其中有个环节是让幼儿为南瓜爷爷找出蔬菜邻居。幼儿进行了两次操作,第一次操作用黑笔,第二次操作用红笔,看了很不解,感觉多余。再细看她的分析就豁然开朗,用黑笔的目的是了解并尊重幼儿对蔬菜已有的经验;用红笔的目的是让幼儿的认知由经验上升为知识。真的是不得不佩服她对细节的关注和教育的智慧。这样对教育教学精益求精的名师真是值得我们学习。对教学细节的追求永无止境,就像一个再精彩的活动总有问题的存在一样。
总之,要想让教学环节设计得有效,并能精彩地演绎,我们要兼顾到很多方面。平时就要勤思考,善钻研,不断总结经验,提升设计和组织活动的能力,将实践研究引向深入。
编辑:cicy
上一篇: 由“妈妈语”现象看师幼互动
下一篇: 对“探究式”课堂的理解和尝试
最新文章:
热门推荐:
已回答相关问题:
- ...演能力。 种植活动不仅能够运用在我们的五... A-vicky 阅读人气:19
- ...… (二)活动收获 一、孩子们思想上的转变 在... 淡颜墨青 阅读人气:385
- 第一次代中班!第一天怎么组织活动!组织什么活动? 面具爱人 阅读人气:66
- 半日活动要上小班科学《圆形朋友》,怎样组织?我是新... 夏是我光 阅读人气:8
- ...马路旁的树是孩子通过平时的废旧卡纸做的,在做树... 看不见听不见 阅读人气: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