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引领下的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
作者:谈亦文 来源: 上传时间:2015-02-06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的艺术领域涵盖美术和音乐两方面内容。作为幼儿学习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音乐艺术在微观上有着自己与众不同的学习与发展目标,但是这些目标在宏观上更有着与《指南》完全一致的共同目标——以为幼儿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素质基础为标准,以促进幼儿在体、智、德、美各方面的协调发展为核心。所以,在学习、理解、实施《指南》时,我们应该研究各个微观的音乐学习与发展目标及其教育建议应怎样与《指南》总目标联系并融合,只有这样,我们在在音乐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中,才可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偏离幼儿可持续发展的终极教育目标。
在坚持上述理念的基础上,本文将结合《指南》艺术领域的两个子领域,对照《指南》的核心观念来理解音乐部分的目标、要求与教育建议,从而帮助自身深化对音乐部分具体文字表述内涵的认识,并进一步思考支持性的教育实践策略。
“感受与欣赏”子领域的目标、要求、教育建议与总目标的融合
在艺术领域的子领域“感受与欣赏”部分,《指南》指出了两条学习与发展目标:1.喜欢自然界与生活中美的事物:2.喜欢欣赏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和作品。在表现例举中,《指南》提到“喜欢倾听各种好听的声音,感知声音的高低、长短、强弱等变化……”,在教育建议中要求教师“让幼儿倾听和分辨各种声响.引导幼儿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他对音色、强弱、快慢的感受……”。那么,在幼儿园音乐教育实践活动中.我们该采取哪些有针对性的措施,帮助幼儿向目标希望的方向发展呢?以下比较分析两个教学案例。
由此可见:当教师在学习与理解艺术领域中“感受与欣赏”子领域的目标、要求与教育建议时,不能仅仅关注音乐知识与技能学习(如仅仅关注“喜欢倾听各种好听的声音,感知声音的高低、长短、强弱等变化……”等目标性或内容性的文字表述),而忽略了《指南》总目标中那些更上位的文字表述及其核心精神,而是应该花费较多的精力来研究怎样在贯彻《指南》核心观念的前提下,组织与实施音乐教育实践活动。唯如此,音乐教育实践活动才能真正满足《指南》说明中提及的“促进幼儿现实的全面、协调发展和未来的持续、终身发展”的目的。
教学案例 | 小班歌唱活动《我们的耳朵真正灵》 | 小班韵律活动《七士进阶》 |
教学设计思路 | 教师组织幼儿边唱歌曲《我们的耳朵真正灵》,边根据歌曲中的高低音拍手:听到高音5,双手上举在头上方拍手,听到低音5,双手在身体下方拍手。随后,教师改变弹奏方法:将原来的高音、低音弹奏法替换成用不同力度或不同速度弹奏,请幼儿根据所听音乐的性质,做出重重拍手、轻轻拍手、快快拍手、慢慢拍手的动作,以此帮助幼儿感知声音的高低、强弱、快慢等变化。 | 教师组织幼儿随音乐《七士进阶》玩“猪笼草和小飞虫”的游戏:幼儿两两结伴,在A段音乐处,一幼儿双手打开呈“猪笼草”状,随乐自由舞蹈,另一幼儿伸出手指扮“小飞虫”围绕“猪笼草”飞来飞去。在尾声W的长音“5”处,“猪笼草”张大嘴巴,等待“小飞虫”,同时“小飞虫”用手指不停触点、逗弄“猪笼草”,至短音“3”,即迅速休止处,“猪笼草”快速合上嘴巴,抓捕“小飞虫”, “小飞虫”则快速躲避。 |
教师期望获得的教育效果 | 引导幼儿关注、感知音乐要素(如节奏、节拍、力度、速度、音色等),并对音乐要素做出正确的反应。 | (1)通过“猪笼草”和“小飞虫”两种不同角色的随乐游戏,使幼儿感受A段音乐的舞曲特点,体验长音“5”处所蕴涵的悬念感和期待感,以及短音“3” 处给人带来的神秘感。(2)使幼儿获得人际互动的机会,并体会其中的快乐。(3)挑战幼儿的快速反应能力及注意力集中水平。 |
反思与评价 | 上述两个活动均属于音乐要素的辨识活动,只是设计思路不同,取得的教学效果也因此大相径庭: 在歌唱活动《我们的耳朵真正灵》中,幼儿基本上处于单纯的认知声音的个别物理属性的状态,这种缺乏审美感染力的纯粹的听音动作反应,因其不具备想象或幻想的性质,因而不太可能引起幼儿的热情投入,也不太可能使幼儿获得享受并使幼儿通过此类活动获得较多有益的发展。相反,在韵律活动《七士进阶》的教学现场,我们却观察到幼儿自始至终都表现出高涨的学习热情。细加分析,可知这种高涨的学习热情缘于幼儿三种需要的即时满足,即审美想象需要的满足、人际合作需要的满足和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猪笼草和小飞虫”的游戏富于想象性质,因而能快速引发幼儿的热情投入;“逗乐式”的互动设计给幼儿创造了交往的机会,因而给幼儿的学习和表演平添了更多的快乐;紧张刺激的“抓逃游戏”则既让幼儿获得了挑战和快速反应能力的机会。又让幼儿获得了强烈的愉悦感及自我调整后的满足感。 |
“表现与创造”子域的目标、要求、教育建议与总目标的融合
在艺术领域的子领域“表现与创造”部分,《指南》同样指出了两条学习与发展目标:1.喜欢进行艺术活动并大胆表现;2.具有初步的艺术表现与创造能力,并提出了“艺术活动中能与他人相互配合,也能独立表现;能用律动或简单的舞蹈动作表现自己的情绪;营造安全的心理氛围,让幼儿敢于并乐于表达表现”等要求和教育建议。那么,在具体的音乐教育活动中,我们又应该如何实施呢?我们来比较分析以下两个教学案例。
由此可知,音乐教育除了应该承担审美教育的功能外,还应承担其他教育责任,如对幼儿进行学习品质、人格品质的培养等。而且,审美教育与学习品质教育、人格品质教育并不是有你没我的对立关系,而是照镜子般的你我共存关系。从活动形态上看,审美教育是显性的,是贯穿整个音乐活动的逻辑线,而学习品质、人格品质教育是隐性的,渗透在音乐活动的每个细节,一个好的音乐活动往往是审美教育与学习品质、人格品质教育的完美结合。
教学案例 | 大班韵律活动《天鹅》(音乐选自法国作曲家圣·桑的管弦乐组曲《动物狂欢节》) | 大班韵律活动《美丽之门》(音乐选自《萨莉花园》,爱尔兰作曲家菲尔柯尔特曲》 |
教学设计思路 | 1.教师引导幼儿欣赏不同姿态的天鹅图片,借助图片的支捧引发幼儿模仿、创造“天鹅”的动作造型。2·借助各种传递游戏,引导幼儿尝试合乐舞蹈并造型。传递游戏形式有:(1)散点上的传递:教师奠乐舞至幼儿A前,并用眼神提醒幼儿A摆出天鹅造型;教师继续舞蹈至幼儿B前,幼儿B造型;依次类推,幼儿C、D、E……逐个造型。(2)圈上的单人传递:教师随乐舞至幼儿A前,并造型;幼儿A舞至幼儿B前,幼儿A造型;幼儿B舞至幼儿C前,幼儿B造型…… | 1.故事导入:一对朋友不幸闯人了魔鬼花园,他们被施了魔法,变成了石头雕塑。仙女答应给他们一个爱的圈圈——美丽之门,让他们相互解救:只要用这个神奇的美丽之门套住雕塑,雕塑就会复活,但在雕塑复活的同时,施救者的爱心能量也就被同时传递给了朋友,于是施救者便会变成雕塑。这对好朋友谁也不愿意独自享受获得的自由,所以只能够不断轮流相互解救……经过多次考验,量终仙女原谅了他们的行为,让他们一起获得了自由。 |
教师期望获得的教育效果 | 1.借助各种形式的传递游戏,引导幼儿尝试合乐舞动并造型,以使幼儿感知乐曲优美、柔和、舒展的特点。 2·培养幼儿创造性表演的能力。 | 2·幼儿运用呼啦圈玩套圈游戏。两人一组,音乐响起时,拥有“美丽之门”《呼啦圈》的“雕塑”复活了。当他将“爱的能量”传递给另一个“雕塑”(用呼啦圈套住“雕塑”)时,他就失去了魔力而重新变成“雕塑”,同时,被“美丽之门“套住的“雕塑”因获得爱的能量而复活。如此往复,演绎一对好朋友相互拯救的感人场面。 3·教师引导幼儿迁移呼啦、圈游戏经验,探索用“肢体”变成各种各样的“美丽之门”,继续进行更为复杂的爱心能量传递游戏。 |
1.为幼儿的即兴表演提供基本的规则线索,即轮流造型——一个人移动时,另外一个人不能动,动作交换按音乐的乐句来进行。 2.在慢速、柔和、舒晨表演并造型的过程中,培养幼儿的动作控制能力。 3.培养幼儿创造性动作表现力和合作协调能力。 4.培养幼儿爱的情囊和善良的心。 | ||
反思与评价 | 在上述两个活动现场,我们看到幼儿的舞蹈动作均优美合乐,与他人的配合也都做得很好,无论是执教教师还是参与活动的幼儿都表现得如痴如醉。对照《指南》中的“表现与创造”子领域的目标与要求,似乎都很贴近,教师的行为也符合教育建议,审美教育的目标几近达成,无可挑剔。但是,细加分析可知:《天鹅》活动中的传送游戏似乎只是一种形式,为什么要传递在活动中并没有体现出来;相比较而言,《美丽之门》中的传递游戏已不单单是形式,更是一种爱的传递,是正能量情感的传递。由此看来,《天鹅》与《美意之门》两者虽然都很唯美但酋者缺少了灵魂—一爱美和爱人之心并举,后者则使幼儿获得了正能量情囊的熏陶,因而更具积极意义。 , |
(作者单位:江苏第二师范学院)
编辑:cicy
上一篇: 正确对待幼儿的“剩菜剩饭”——《指南》的推进与贯彻
下一篇: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学习感触
最新文章:
热门推荐:
已回答相关问题:
- 想借鉴一篇与主题教育有关的论文,有没有人能帮帮我? 嘟嘟 阅读人气:13
- ...出,我园县级课题组的所有成员们,对本学期种植园... A-vicky 阅读人气:19
- ...感受到了父母的不易,明白要想成功的道理。变“说教... 淡颜墨青 阅读人气:385
- 我们可以从什么角度以什么方式科学的与家长合作? 要你好看74143 阅读人气:21
- ...这件事印象深刻… 如今,我已为人师表,投入到... 猫科女孩 阅读人气: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