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宝贝如何养成
作者: 伍新春 侯建芳 来源: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上传时间:2015-03-25
优优私下表现比较活泼,但是只要让她在小朋友面前表演或是回答问题,她就低着头不吭气或者干脆不理会老师,要么就说我不知道。
美美已经上中班了,按理说应该会自己穿衣服了,但是每次放学穿外套的时候,总是和老师说:“老师,我不会穿,你帮帮我吧。”事实上,在老师的指导下她自己可以穿得很好。在玩一些益智玩具的时候,她明明会,但总和老师说:“老师你教教我怎么玩吧,我有点笨,我不会。”
佳佳是个男孩,但从上幼儿园的第一天起,就带着个毛绒狗,做游戏的时候拿着,上课的时候抱着,午睡的时候也紧紧搂在怀里。老师问他为什么要抱着狗狗时,佳佳说:“因为我胆小,我害怕。”这种情况已经持续一个学期了,尽管老师一再地鼓励,佳佳还是不愿意把毛绒狗放进柜子里。
很多幼儿园老师或许会深有同感,这些孩子心里究竟是怎么想的,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他们出现类似的行为?作为老师应该怎样面对这样的孩子,又该如何指导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帮助这些孩子呢?
了解和分析“优优,美美、佳佳们”行为背后的心理特点
3~6岁是孩子自我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他们会通过自我认识、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三种形式来认识自己。
优优在老师要求其表演或回答问题时低头或不理会的行为,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在她的内心中,她觉得自己表演得不好,所以不敢去展示;美美明明自己会穿衣服会玩玩具,但却总是让老师帮忙,还说自己笨,这样的言行也反映出美美对自我的评价比较低,缺乏自信心;而佳佳让毛绒狗狗陪伴自己,而且还用“我胆小”的字眼评价自己,一方面是因为内心缺乏安全感,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佳佳已经形成了一种消极的自我暗示,觉得自己就是胆小。
孩子行为背后的家庭成因及其问题
孩子之所以产生类似的行为,形成这样消极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很大程度上源于家庭的教养方式不恰当。每个不自信的孩子背后,都可能存在以下不同类型的家长。
1.过度包办的家长
现今,越来越多家长对孩子的关心和照顾事无巨细,物质上应有尽有,心理上百依百顺。久而久之,孩子很容易养成一种凡事均要依靠家长的心态,认为自己离开家长就一事无成,对任何事情也不想费力去做。这样的孩子就是典型的依赖性强、缺乏自信的人。美美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每天上幼儿园,爷爷、奶奶、妈妈会一起送她,来的时候爷爷背着书包、奶奶拿着水杯、妈妈牵着小手,进了班里,妈妈和奶奶忙着给美美脱衣服、整理小柜子,而且每次当老师提醒让美美来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妈妈和奶奶就会说她穿不好,美美既没有锻炼的机会,又受到妈妈、奶奶言语的暗示,慢慢地在依赖中失去了自信。
2.期望过高的家长
现在很多家长对孩子期望很高,总是给孩子提各种要求,优优的妈妈就是这样,给优优报了英语班、乐高班、舞蹈班、钢琴班,每天从幼儿园接回去的时间都被各种辅导班给占用了,表面上看优优学了很多东西,但是因为负担过重,优优很多东西都学得不是那么好,优优妈很生气,经常用“你怎么这么笨呀”、“怎么就不往脑子里装啊”等话语来教训优优,慢慢地老师发现原本挺活泼的优优心思越来越重了,尤其是在集体面前展示的时候,优优表现得很退缩和抗拒,而且每次老师鼓励她的时候,她要么说“我不会”,要么说“老师,我太笨了,我不知道”。
3.盲目比较的家长
在家长开放日的时候,老师注意到很多家长在看到教室张贴的孩子们的绘画作品或是手工作品时,会对自己的孩子说:“你看人家×××做得多好呀,看你画的那是什么呀。”老师上课提问,有些孩子表现得非常积极,而看到自己的孩子不主动举手的时候,有些家长甚至拽着孩子的胳膊往高了抬,要么就会教训孩子:“这个问题,你不会吗?赶快举手呀。”这类家长培养的孩子往往非常不自信,总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
4.不注重孩子内心感受的家长
佳佳的妈妈在第一天送佳佳到幼儿园的时候,当着佳佳的面和老师说:“我家这男孩不像个男孩,太胆小了,就喜欢抱着个狗狗,真是拿他没办法。”佳佳妈妈说的时候,老师注意到佳佳一直低着头,偶尔会抬头斜着眼睛看看妈妈,老师赶快转移了话题。但是,没过一会儿,佳佳的妈妈又开始说佳佳有这个毛病,有那个毛病,老师只好让另外一个老师把佳佳领到活动区去玩。佳佳妈妈的这种做法完全没有考虑佳佳的内心感受及情绪变化,久而久之,佳佳越来越不自信,在内心也形成了这样的自我暗示“我就是胆小”。
教师引导家长共情陪伴,促进孩子自信心的提升
很多情况下,孩子出现问题的根源在家长身上。为此,教师需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了解家长的教养误区,引导家长高质量地共情陪伴,为提升孩子的自信心共同努力。首先,教师需要充分肯定家长在教养子女方面付出的努力和艰辛,让家长感受到被理解和被尊重。其次,和家长讨论孩子不自信的原因,让家长意识到自己的教养方式需要做出调整,才会培养出更积极自信的孩子。最后,在家长与老师达成共识之后,为家长传授如何提升孩子自信心的具体方法和手段。教师可以建议家长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引导家长多发现孩子的“闪光点”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总会有自己比较擅长的地方。家长不妨多关注自己孩子身上的优点和点滴的进步,并不失时机地给予肯定和表扬。对于爱盲目比较的家长,教师可以引导家长多发现自己孩子的优势,比如说当家长看到别的孩子比自己孩子的绘画作品好的时候,不要急于批评孩子,而是要多发现孩子作品中好的地方并给予充分的肯定,比如夸奖孩子“你的画颜色搭配得很好,真漂亮”、“你的作品很特别,尤其是这个部分,它代表什么呢”、“你可以给我讲讲你在创作的时候是怎么想的吗”等等。当孩子受到父母的肯定后,他会很有成就感,也会很愿意去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会使得孩子对自我的评价比较积极正面,并在今后的绘画中更加用心。
2.引导家长建立合乎孩子能力的目标
父母期望过高,目标定得太多,超过了孩子的能力范围,就容易使孩子产生挫败感,丧失信心;但是如果目标定得太低,孩子完成得轻而易举,就容易变得自傲。为此,教师要引导家长根据孩子的特点和喜好建立适当的目标,并且这个目标是孩子通过努力可以实现的。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达到目标的过程中,就是自信心不断增强的过程。对于优优妈妈这样的家长,教师可以引导其根据优优的特点和喜好挑选适合优优的兴趣班,不要给优优提过多的要求。比如,优优喜欢跳舞,可以只给她报一个舞蹈班,并且及时肯定优优,可以对优优说:“宝贝,妈妈看到你很努力地在练习,真不错,而且妈妈看到你在跳舞的过程中很享受,一直都是开开心心的,妈妈真为你高兴。”当优优的负担轻了,而且得到妈妈的鼓励和欣赏时,她就会更加快乐地享受舞蹈。只有她享受到了乐趣,才会跳得更好。
3.引导家长不要给孩子滥贴“标签”
教师要引导家长认识到,不管孩子的表现如何,都不能随便做出“笨蛋”、“胆小”之类的负面评价,也不能任意给孩子贴上“窝囊废”之类的灰色标签。因为这非但起不到教育的作用,还会使孩子形成错误的自我认识,孩子的自尊心也会受到伤害,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十分不利。就像佳佳的妈妈,总是当着孩子的面说孩子“胆小”、“不像男孩”,佳佳的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久而久之,他也觉得自己就是这样了,就会变得更加胆小和不自信。
4.引导家长给孩子锻炼成长的机会
不少家长常因为孩子年幼而代替他们做许多事,帮穿衣戴帽,替收拾玩具。家长为他们包办过多,孩子就缺乏责任感和自我约束力,自信也就很难建立起来。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家长不妨视孩子能力的大小有意识地让他们承担一些责任,如让孩子动手收拾玩具、书包及文具,让孩子铺床叠被,让他们洗洗简单的碗筷,这样做不仅能锻炼孩子的能力,还可使他们从中得到自信,知道有许多事情“我能做好”、“我有能力”。
相信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家长的共情陪伴中,孩子会逐渐学会相信自己,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更加自信地面对未来。
(以上为北京师范大学“共情陪伴”国际合作项目组研究成果)
摘自:《学前教育》2015.03
编辑:cicy
上一篇: 5~6岁幼儿发散能力的培养指导策略
下一篇: 透过重建解读幼儿学习品质
最新文章:
热门推荐:
已回答相关问题:
- 我想问一下当幼儿老师怎样能变得自信勇敢一点?我比较... LY 阅读人气:17
- 各位老师大咖们,小班新开班,有一个宝贝有恋物现象,... 赵赵老师 阅读人气:2095
- 秋季幼儿应该如何预防?秋季保健要注意什么。 EleVen 阅读人气:11
- 夏天如何引导幼儿玩水? 贝爷 阅读人气:1371
- 如何做一个孩子喜欢的好老师? Laura 阅读人气:18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