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三部曲——从接受、理解、包容谈如何尊重孩子
作者:周琴 来源:重庆市渝中区景德幼儿园 上传时间:2015-04-17
接受——直面教育的现场
在手工活动中,老师分别提供了剪直线、剪曲线和剪小动物头像的彩纸,供不同发展程度的孩子取用。航航挑了一张最简单的直线图纸准备剪面条,即便如此,他依然在反复尝试中,没能剪出一条像样的面条,这时,老师蹲下来,手把手地教他如何对准,用力,航航再次尝试,依然没能成功,老师尽力使自己显得耐心.鼓励着说:“多试几次,面条就剪出来啦。”站起身,老师无奈地摇头。放学时,老师“好心”地跟孩子的奶奶交流:“我们都读中班了,其他小朋友都能剪图形了,你们航航连直线都剪不了,回去要多练习练习才行。”家长听后连连称是,然后牵着孩子离开了。
分析和反思
一、“不会”不等同于能力。通过家园沟通了解到孩子奶奶害怕剪刀伤人,在家从未给孩子使用过剪刀,因此,孩子对工具和材料的经验缺乏会直接影响他在手工活中的表现。一个较少使用剪刀的孩子在用剪刀剪纸时,肯定不能完全表现其手工操作能力。
二、孩子表现出良好的自控力和专注力的学习品质。孩子虽然不擅长手工,他依然不放弃,失败再尝试、失败再尝试,表现出良好的操作行为特征,这也是《指南》提出的重要品质。
三、平心静气地接受,不带有任何情绪。老师在与家长的交流中流露出一种感觉,这种感觉就是“你不行”,这一感觉的背后是隋绪。我们自认为了解孩子,把果实放在孩子踮一踮脚尖就能摘到的地方。但是,如果孩子踮着脚也摘不到呢?我们会自然地产生“你不行”这种负面情绪,其实,这不是真正地接受孩子,而是接受了这个事实而已,在这种情绪的引发下,老师会在心里看低孩子,会在表情、动作,语气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孩子也会觉察这一点。真正地接受是让老师可以平静地面对孩子身上的各种特质,内心并没有因为这种接受而产生多余的情者,也就不会受它的干扰。也只有如此,我们才有资格平视孩子,才谈得上尊重。
理解——站在幼儿的高度
即将拉开毕业庆祝会的帷幕,碹碹放在书包里的演出服不见了。与此同时,保育老师在卫生间下水道口发现了子琦的衣服。再看看子琦身上的演出服,我明白了:子琦穿了碹碹的衣服。此刻,子琦红着脸、埋着头惊慌地躲闪着别人的眼神。当时,如果叫子琦当众把裙子脱下来,那绝对是一种心灵的惩罚。
我悄悄把子琦带到寝室,“周老师知道子琦是个特别爱跳舞的小朋友,为了排练毕业舞蹈,子琦天天都很努力地排练,就是为了今天!”子琦含着泪水不住地点头。“可是碹碹丢了衣服,也会着急,不能演出,她也会很难过。”子琦的眼泪已哗哗地流下来,我顺势抱着子琦,摸着她的头,轻轻地说:“其实,小朋友如果没带衣服,可以想办法,周老师知道红樱桃班也是同样的衣服,但不跟我们同时上台。”子琦哇地大哭起来:“对不起,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我害怕没裙子你就不让我上台了。”“我知道子琦不是故意的,你只是太想跳舞给大家看了。”“现在去红樱桃班,还来得及吗?”子琦飞快地跑出了寝室……
分析和反思
一、“共情”话语,打动孩子心灵最柔软的地方。老师的安抚保留了孩子的尊严和情面,使孩子感受到被理解、被尊重,感觉有人真正在聆听,承认并接纳他的感受,认同他内心的伤痛和困扰,只有这样,孩子才有机会解决自己的问题。切合《指南》的教育建议:关注幼儿的感受,保护其自尊心和自信心,能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幼儿,使幼儿切实感受到自己被尊重。
二、“移情”教育,让孩子换位思考,明辨是非。《指南》社会领域教育建议中指出让幼儿结合具体情况引导幼儿换位思考,理解别人的想法。教师有力地抓住了这个教育契机,让孩子理解别人的感觉,体会给别人带来的后果。是的,感受没有对错,所有的情感都可以被接纳,但是某些行为必须受到限制。在这种情绪中,教师无需多言,孩子便能体会自己的行为带来的愧疚感。
三、提出解决线索,让孩子有机会化解问题。最后教师通过提示其他解决方案的方式,让孩子明白遇到困境时,可以通过想办法找到符合社会行为规范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包容——提升尊重的境界
一次科学观摩活动《把谁先放进去》,老师先让孩子探索,然后总结了一套先放大,再放小,最后放最小物体的整理方法,最后请孩子比赛,看哪组小朋友先把桌上的物品放进篮子里。口令一响,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实践着大家认为的好办法。但是,就是有这样两个小男孩,嘀咕一阵后,像小捣蛋似地把桌上的物品一股脑儿全推倒篮子里,在老师们诧异的眼神中,两个小男孩不顾小组里另两个小朋友的反对,拉着篮子的两头,像簸筛子一样左右快速地抖动篮子,细小的乒乓球、小石头,乖乖钻到了篮子的空隙。小男孩像打了胜仗的勇士,大喊:“老师,我们装好了!”无疑,他们是另类而机智的,是点赞还是自我推翻?这是一个问题。
分析和反思
一、“另类”孩子,造就课堂“奇迹”。活动可以被老师精心设计,但是孩子的创意和想法不能被设计,他们是来自不同社会环境下的独立个体,生命赋予了每个孩子发展的机会,有时过于严谨的操作和活动往往会压抑孩子的奇思妙想,我们永远不要忘记:在孩子那里,也许会有更多的办法和机会。
二、包容“挑衅”,不惧“挑战”。这样的行为在众目睽睽的公开课中教师多少会有一丝对自己课堂的挫败感和失重感,但是,这才是真正的教学。只有放下师者的姿态,包容多样的发声,多元的发展,不畏惧被孩子挑战,不畏惧被否定,承认并发自内心的赞许,尊重的理想才能真正地照进现实。
是的,正因为我们自己是被“见物不见人”的教育环境漠视的一代,所以我们更加珍视尊重的可贵,时刻反省,审视自己。只有真实而自然地相互接受和接纳,就像接受阴晴圆缺一样自然,不带有情绪和感情色彩;理解对方的问题和感受,以孩子最能接受的语言表达出来,并以接近孩子发展程度的方式给予引导和帮助;包容孩子的挑战,甚至允许孩子来教导我们自己。我们才有资格牵着孩子的手与孩子同行。
摘自:《今日教育幼教金刊》2015.02
编辑:cicy
最新文章:
热门推荐:
已回答相关问题:
- 我马上是一名男幼师,这几天实习,真希望更多的家长理... 郝建明 阅读人气:34
- 如何做一个孩子喜欢的好老师? Laura 阅读人气:18658
- 马上要去一个新的幼儿园,经验不足,园长还让我当主班... 娜娜 阅读人气:16
- ...知识来自直接经验。书本知识是间接经验,不易为孩... A-vicky 阅读人气:19
- 我们可以从什么角度以什么方式科学的与家长合作? 要你好看74143 阅读人气: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