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学习故事”,破解儿童学习与发展之难
作者:刘晓颖 来源:北京市西城区三义里第一幼儿园 上传时间:2015-04-20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颁布十余年后,教育部于2012年颁布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再一次清晰地指出:“儿童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原点”“研究儿童以及儿童的学习”“破解阻碍儿童学习与发展过程中的瓶颈问题”才应该是我们工作的重心。《指南》提出的这些方向性的精神、目标和要求其先进性和正确性是毋容置疑的。但是,如何才能让先进的教育理念真正在教师的教育实践中贯彻落实到位呢?
作为园长的我,曾经也是一名普通的带班教师,至今也一直在亲身体会着幼教工作的辛苦和忙碌。一直以来,我们都是在研究怎么能教会孩子,我们有很多好的经验和做法可以让孩子学会。那么,如果没有老师在前面引导,孩子们能学会吗?如果没有教师一遍遍地备课研课,孩子们能发展吗?
正当我对先进教育理念如何贯彻落实的问题感到迷茫困惑时,2013年8月的一次围绕新西兰“学习故事”的培训活动让我看到了将《指南》精神落实到实践工作中的希望。
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新西兰的国家课程大纲《TeWh a riki》用一则《理想宣言》表达了新西兰全社会对于“儿童是什么”的鲜明观点——“儿童是以有能力、有自信的学习者和沟通者的身份成长的,身心健康,有安全感、归属感,知道他们能为社会作出重要贡献”。这种观点用宣言的形式来表达就形成了全社会的共识。
当教育者相信儿童是有能力、有自信的学习者时,那么,试想这样的学习者又怎么会需要站在他们面前一万个不相信、一万个不放心的教师呢?他们真正需要的恐怕是退到他们身后,停下脚步静心观察他们到底喜欢什么、想要什么、能做什么,并及时提供支持与帮助的伙伴。
基于这样的儿童观,新西兰幼教工作者创造了注意、识别、回应这种循环评价模式,并通过记录儿童的“学习故事”来持续不断地发现、支持与推动儿童的学习;计划不再只是教师简单预设“教什么”,而是来源于儿童真实的兴趣,是教师观察和解读儿童的真实结果。这种以学为中心的课程模式不仅尊重了儿童学习的主体地位,更为儿童的学习提供了带有生成性质和不确定因素的广阔空间,让学习的内容和过程更富挑战、创新,同时也更具意义。
二、打破传统关注基本
新西兰国家幼教课程的这些理念和做法不仅切合《指南》的精神,更与解决中国一线幼教工作者的实际困惑方向相一致。这些认识更加坚定了我的信心——在自己所在的幼儿园里尝试通过研究儿童“学习故事”,来支持儿童的主动学习。
我们幼儿园的占地面积只有1500平米左右,只有区区6个班。教师的平均年龄为4 2岁,对待工作兢兢业业、尽责守职,但在与幼儿互动过程中也存在对幼儿控制、限制多的问题。要想打破以教师为主导的高控模式,首先需要面对的就是中年教师求稳怕乱的心态以及长期形成的固有思维定式。再者,面对改变,作为管理者,我自己其实也很矛盾。
首先,学习故事毕竟是舶来品,中国的社会环境以及幼儿园的管理模式、课程安排、教师工作常规都与新西兰的情况相差甚远。在中国的幼儿园,孩子不上课只游戏能适应未来的小学生活吗?评价模式转变为观察记录形式的表现性、过程性评价,会不会无法反映儿童整体、全面的发展情况……这一切还都未知。
幸好,北京市早教所、西城区教研部门的领导和专家们坚定地支持我们进行尝试,并建议我们用一个实验班来探索未知之路。于是,我们从2013年9月起在中班设立了一个实验班,并为这个班配备了骨干教师主导研究。
第一个学期我们就做了一件事,就是打破固有常规,创造条件,寻找“哇时刻”——打破时间、空间、材料和规则的限制。
时间上,我们将集体教学活动调整为每日一次,在下午分组进行,上午的8点30分一直到10点都为幼儿游戏时间。(详见2014年4期《我们的选择和改变》一文)
空间上,我们尝试让桌椅、柜子为了孩子的游戏需要而活起来、动起来。孩子们不仅会充分利用教室里的边边角角为自己拓展游戏空间,还能自主设计组合小组活动的桌椅位置。
材料上,我们打破原有的统一配置方式,鼓励各班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自己挑选和购买玩具;我们还号召家长共同参与收集各种自然物、废旧材料等开放性材料,为幼儿提供从单一到多样、从无趣到挑战、从塑料到自然、从摆设到舒适的材料。
规则上,我们打破了原来按人数选区、按教师制定的规则玩的做法,启发孩子们自己想办法解决矛盾与问题,支持幼儿建构同伴间认可的规则,让规则真正为幼儿的游戏服务。
随着时间、空间、材料和规则的不断调整,我们看到实验班的老师们逐渐了解并认可“学习故事”的相关理念,开始试着效仿新西兰幼教工作者的做法,捕捉记录孩子们的“哇时刻”,期待孩子们带给我们一个又一个惊喜与奇迹。
然而,我们等来的并非是所有孩子都能释放爱玩的天性,专注、投入地游戏,反而是有些孩子无所事事,有些孩子窜来窜去,教室里一片混乱。同时,老师们又不敢管,也不知道如何应对,显得手足无措。
在通过园本教研解决这些困惑的过程中,我们有幸再一次得到了市区两级专家和领导的支持,他们用刨析法让我们对“提问不是指示”“引导不是命令”“接纳不是排斥”等一个个概念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更加有信心借助“学习故事”这个载体,不断打破过去和改变习惯,让教育回归基本元素。实验班的老师们逐渐能够发现问题,养成反思习惯,不断进行改变、观察解读、支持与回应幼儿。可以说,经过第一个学期,我们已经进入不断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行动研究轨道上。
三、以点带面 全面提升
第二个学期,其他班老师听了有关“学习故事”理念的介绍和讲座,看到了实验班的变化也开始感兴趣。有的老师甚至也开始主动记录儿童的“学习故事”给我们看。老师们发现的“哇时刻”越来越多,甚至记都记不过来。但是,记下“哇时刻”又能怎样呢?对教师来说,重要的还是怎么理解辨识孩子的行为,怎么支持回应孩子的学习。
于是,我们又借着老师们在关注“学习故事”理念、改变自身做法的过程,开始了一系列园本教研活动,去探讨“什么是学习”“什么是儿童的学习”“怎样的学习对儿童来说才是有效的”等问题。我们通过集体教研,集大家的智慧,共同研究如何辨识与回应幼儿的一个个“学习故事”。在一次次真实案例的分析与探讨中,教师的固有观念以及专业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改变与提升。
回想一年前的我们真是无知者无畏。一个时间点的打破其实牵动的是整套生活常规的调整,一种教育理念的引进实际上是整套课程体系的改变。对我们这所幼儿园来说,这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要想实现真正的改变,离不开三大关键要素。
一是,幼儿园的管理者必须首当其冲,坚定信心,敢于冲破常规,将先进的理念付之于行动。我们习惯说“我觉得”“我想”“我认为”……其实,只要行动,改变就会发生。改变行为方式不是根本,唤起改变的勇气才是根本。
二是,付之于行动离不开一支过硬的团队。如果要让老师们都认同这种改变,就要让一切改变能真正帮助老师们解决实际困惑,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园本教研要敢碰真问题、抓住真问题、解决真问题,打破教师头脑中的固有思维模式,让每位教师都能体会到自己的力量与价值。
三是,实事求是。我们有自己的国情、园情,在学习借鉴的过程中一定要能结合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始终不忘初衷,即“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 “促进儿童主动学习与快乐发展”。只要是能促进儿童主动学习与快乐发展的教育手段与方法,就应该不分国界、不分新旧。学习借鉴的目的是要因我而变、为我所用,最终完全变为自己的理解与行为。
目前,我们的探索还停留在相对感性的阶段,中间也经历过不少曲折。接下来,我们期待在《指南》的指引下继续深入研究,建构自己的园本课程体系,让老师们明白应该为什么而忙碌,怎样工作才是快乐而有意义的。
摘自:《学前教育》2015.04
编辑:cicy
最新文章:
热门推荐:
已回答相关问题:
- 想借鉴一篇与主题教育有关的论文,有没有人能帮帮我? 嘟嘟 阅读人气:13
- ...柏幼儿园 刘玥祎 随心所语——《奖励与幼... 猫科女孩 阅读人气:282
- 好好学习 自信 阅读人气:49
- 学习雷锋好榜样 wlight 阅读人气:2
- ...花明又一村”的开阔。 二、培养孩子——要激发持久的... 英子 阅读人气: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