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学前教育理应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前教育的文化适宜性问题(四)
作者:朱家雄 来源: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 上传时间:2015-06-08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对社会知识和文化的传递以及在此基础上对人的培养,并以此维持人的生存,促进人的发展,进而促进社会发展。学前教育即使再特殊,教育的这一本质属性也是同样具有的。在我国,包括学前教育在内的教育,也应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
文化传承和文化传播
我们在讨论文化传承问题时,会同时涉及文化传承和文化传播这两个概念。
文化传承的过程是濡化(encul-turation)的过程,这个过程发生在同一文化的内部,强调的是文化的不变。如人在儿童期通过学习进餐、穿衣等活动形成的行为模式会保留终身,并对异文化的行为模式产生抵制。
文化传播的过程是涵化(accul-turation)的过程,这个过程发生在不同的文化之间,不同文化持续地相互接触,导致文化发生变迁。涵化的结果可能有三种:(1)接受,包括自愿接受和被迫接受。(2)适应,包括单方的适应(一方被另一方同化)和双方的适应(文化融合)。(3)反抗,即一种文化拒绝接受另一种文化。涵化的过程有时会有益于不同地域文化和教育的发展,但有时也可能会有害于不同地域文化和教育的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是指对中华传统文化中优秀的部分加以传承,但在这个过程中,并不排斥通过涵化的过程吸纳异文化中的有益成分,直至实现文化融合。
在过去很长的历史时期,有人对待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的文化差异一味采用同化的态度和方式,即盲目地将一些非主流的异文化也纳入本民族的主流文化之中,使之成为本民族主流文化的—个部分。随着对文化生态平衡保护认识的不断提高,随着民主意识在真正意义上的不断增强,特别是在“后现代主义”和“去殖民化”思潮的影响下,人们接受了这样的观点:当今世界是一个多元化的世界,为了促进不同文化的共生、共存,需要尊重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文化。
但关于文化的共生、共存问题,人类社会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认识过程。原本,世界上的文化是多元的;后来,某些文化,特别是伴随着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西方文化被一些人盲目地信奉为“先进”文化,并被用于同化、“融合”甚至“替代”其他种种文化,这种带有种族主义和殖民主义色彩的做法事实上是有害于文化生态平衡的。
现在,在全球化、信息化的背景下,人们又开始关注起文化的多元性问题来,人们普遍认识到,理解和尊重每种文化是必要的,于是,开始运用“去殖民化”的思维方式去思考包括教育在内的多元文化发展问题,以促使各种文化都能在社会公平与平等的状态下得以共存、发扬和发展。
“教育被用作殖民主义的重要工具由来已久。殖民者往往会向被殖民者引入整套的教育模式,这在殖民者看来是他们的慈善之举,而在被殖民者眼里则是权力丧失的象征。教育成为了殖民者灌输其价值观的一种策略。近年来关于后现代主义和全球化的研究清楚地揭示出,当一种教育理念和实践通过殖民主义的全球霸权势力介绍给弱势国家时,弱势国家所面临的是一个复杂的两难局面。为了赢得全球霸权的认可(并确保能从银行得到贷款),这些国家不
得不对他们的教育系统加以改革,采纳外来的评价标准。在一定程度上,边缘国家的学者和官员们已经认同了中心国家的世界观,倾向于将这些改革举措视为对其人民和政府施加的有益的压力。”①
事实上,真正的多元文化,各种文化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生活在某个特定文化环境中的人们,尽管会受到异文化的影响,甚至是很大的影响,但是,与他们生活休戚相关的所有一切,都仍然主要是与其所在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中国的学前教育理应传承
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多元文化的世界中,拥有五千多年发展历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值得传承和弘扬。换言之,中国人更有资格、也更有底气传承和弘扬自己的传统文化。
包括学前教育在内的教育,历来具有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的功能。
我国包括学前教育在内的教育,本来就应该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源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现代中国人,理应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充分汲取营养,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思想和精神。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信用、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促使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结合时代要求延伸阐发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使之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从而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个以伦理为核心的文化系统。中国人尊奉以儒家“仁爱”思想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体系,讲求和谐有序,倡导仁义礼智信,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全面道德修养和人生境界。可以说,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华文化脉动几千年的核心力量。正因如此,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有着深厚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华民族正在走向现代化。在建设现代化、市场化的经济体系的过程中,需要解决道德悖论问题,而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资源和优势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促进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努力激活中华民族优秀的精神基因,将其植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伦理之中。
尽管中华传统文化过去没有、现在也不会简单地把中国人带进现代化,但是,我们要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使时代精神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发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伦理的新芽,使之成为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重要精神来源。现代化呼唤时代精神,民族复兴呼唤民族精神,时代精神要在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深厚积淀的基础上重铸。
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应该注重引导儿童学习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典籍,帮助他们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从而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今我国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作用与意义。对于学前教育而言,则可从小开始通过启蒙教育初步培养幼儿对本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和认同感,初步培养幼儿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一致的道德认知与道德品质,为其未来成为讲文明、有爱心、知荣辱、守信用、有理想、有国际视野、敢于担当的现代中国人打下基础。
2014年9月24日,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习近平出席开幕会并发表讲话。在讲话中,他提出:“从孔子到孙中山,我们都注意汲取其中积极的养分”“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对传统文化中适合于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涵义”。在这次研讨会上,习近平还主张要尊重不同民族的思想文化,“只有姹紫嫣红之别,而无高低优劣之分”,要尊重本国本民族的文明成果,不同文明之间要相互学习借鉴。他针对一些西方人的霸权主义思想和行为提出:“不要看到别人的文明与自己的文明有不同,就感到不顺眼,就要千方百计去改造、去同化,甚至企图以自己的文明取而代之”,强制地解决文明差异,反而会制造灾难。
如若我们只是一味地关注儿童兴趣、需要,只是一味地关注儿童自身的发展,只是去追求所谓的本真的学前教育,那么我们恰恰忘记了学前教育最为重要的一个价值:对本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事实上,这样的学前教育也不是完整意义上的科学的学前教育。
摘自:《幼儿教育》2015.05
编辑:cicy
最新文章:
热门推荐:
已回答相关问题:
- 想借鉴一篇与主题教育有关的论文,有没有人能帮帮我? 嘟嘟 阅读人气:13
- ...要求的时候,我们就不愿意将心比心,站在孩子的角... 英子 阅读人气:361
- ...我对这件事印象深刻… 如今,我已为人师表,投... 猫科女孩 阅读人气:282
- 求助,求助 求推荐一篇 学前班语言公开课,,,, what1 阅读人气:12
- 对于隔代教育的看法都有什么??? 註 題 詓 阅读人气:13
相关文章
周排行
- 1 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素养
- 2 学习一故事:发现孩子的“哇时刻”
- 3 儿童观
- 4 移情
- 5 幼儿发展评价意义
- 6 论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教育活动
- 7 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评价
- 8 幼儿园教育:理论的错读、误用与...
- 9 一个早已提出却难以得到关注的重...
- 10 探索社区早教活动站的联动运行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