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幼儿园“无效教研”的尝试与反思
作者:金洁 来源: 上传时间:2015-07-26
引子
在迷宫中徘徊……
我园是一所民办幼儿园,师资力量参差不齐,教研水平低下,一直是我园的软肋,教研活动的开展一直徘徊在浅层,研讨内容宽泛无重点,目的性不强:引领者专业引领能力的缺乏,导致教师提升空间不大:考核、检查任务的增多,让教研活动更是处于一种迎合式地被动,等等,综上因素使得我园的教研一直以来形式多于实效,计划随时变更、目标不明确、无园本的针对性等造成系统性的缺乏。另一方面,教研活动中教师因为内容的乏味.被动式学习一直占教研活动的主导方式:研讨前,组织者煞费苦心(寻找研讨内容);研讨中,研讨者被动聆听(听听蛮有道理);研讨后,回归沉寂(暂时好像不是我需要的)。
浅行
敢问路在何方?
现状一:翻阅教师个人规划,发现千篇一律,没有为自我量身定制。不清楚自己未来的发展目标,跟着他人的脚步走,已经固化了老师的思维模式。老教师:满足现状,不指望、不奢望;新教师:迷惘盲从,看一步、行一步。
反思:我是谁?我需要什么?童年最爱探究的问题到了成年,反而变得不知不明。业务能力薄弱,激励机制不完善,对前途的迷惘,对职业的倦怠……都使得民办园不少教师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从事着日复一日的工作,还有,从众心理也好似成了一种“传统”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
现状二:综合某二学年的教研计划,对比发现:分析不透彻,重点不明确,各月学习研讨内容零散,学期与学期之间无系统性。多项教研内容,信息量庞大。
反思:教研活动难道只是例行公事?过过场?教研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我们的教研工作一直处于一种“鸡肋”状,每次研讨很泛,虽罗列万象,却不通透扎实。而且在教研开展中教师会经常转移研讨内容,预先想解决的问题也就暂且搁置一旁,或者草草总结了事,这样的成效可想而知。我们发现:没有经过系统的进行研究,问题还是问题……
现状三:教研活动组织过程中我发现:组织能力强的教研管理者始终把研讨的主线紧紧拽在手中,处于主导地位:或者给老师讨论的机会,却潜意识总想着给老师一个固定的,合乎标准的答案。久而久之,老师就会受组织者的影响,失去自我思考怎样解决问题的能力。
反思:教研活动的主体是谁?在我园教师已经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依赖教研组织者,尊崇教学权威。教师之间的经验参差,加上她们与组织者之间也存在着个人见解与经验的差异,习惯了对“标准答案”的使用,却不会在教学中面对实质性问题中的做出有效的回应。
如何才能“授人以渔”?
现状四:在日常检查中,我们经常会发现:才研讨解决过的问题,又在老师们的教育教学中出现,是什么原因?落实到实践中咋就那么难呢?
反思:习惯是件很可怕的事情,要想改变习惯需要主观能动性的配合。在民办园,如何让教研成果有效融入日常教育教学实践工作?仅仅靠日常检查、引导督促是无法达成的,是否可以从教研成果的使用管理上人手?
出路“抓”“放”之间的平衡
教研组织者与教师在教研中是一对既对立又统一的组合,如何把这对立、统一进行平衡是个有意思的课题。
1.组织者的“抓”
抓实一在民办园,教研力量薄弱的最大一个软肋是专业引领者自身的专业素质不高,因此,在统筹安排教研主题上无系统性,比较随意,要确保教研活动的可持续发展、有成效,必须要有相对专业的人来引领。“引进外援,会诊把脉,共探规划,有效实施”是值得推广的方法。
抓准_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不同经验、不同规划的老师需求点不同,因此,对于大集体教研活动的开展,要找出老师们对专业需求的共性尤为重要。
抓细一教研活动必须要做的很细。除合理地制定教研计划外,每一节教研活动前,组织者都要做好准备:了解教师的情况,备好活动的详案,做好活动前的准备,尽可能多地收集相关信息,以便对教师有可能作出的反应或衍生出的新话题做较为正确的回应。
2.参与者的“放”
放开——要明确教研的主体是老师,组织者的前期工作是帮老师分析教育教学现状,引导其确定职业规划目标,了解自身的需求,树立正确的儿童发展观。然后就需要放开,让老师自己去静心思考自身的职业需求点。“计划共制、调研前置、研后抛题、尊重为先”是不错的方法。
放平——民办园的教师层次参差不齐,教研活动定位上还是忌高标、忌急进。目前我们尽可能的以平和的心态看待每位教师成长的每一步,留给让她们寓研于教。适时调整的时间,同时也融入“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给予个别积极投入的老师做提升性指导。
放手——对人数众多,专业能力参差的教师团队,仅靠大集体教研活动,要烹制一道适合众口味的菜确实比较困难,同时,也会出现吃的过饱与吃不饱之间的矛盾,因此,学会倾听老师的真实想法。发现并肯定老师教研领域中的闪光点,挖掘适合做小领军的老师,把教研活动的“一言堂”转变成“辩论场”,是非常理想化的蓝图。
前行 小试牛刀有收获
收获一:转变理念是前提
明确教师是教研活动的主体,让教师心中有归属感。
组织者——主导角色意识要淡化,组织者要成为老师在教研活动中的“支持者、引导者、合作者”。转变组织者“我说你听”,“我评你改”的模式。学会尊重、学会倾听、学会置疑,学会追问,学会建议。
教师——要正视教研活动。不是工作任务,是自己职业旅途中的给养所,不是压力,是自己前行的动力。对于教研活动要有“我是主场”的气势,“我的教研我说了算”的霸气。
收获二:调整角色是关键
组织者——学会倾听,了解教师的需求,疏通教师遇到的阻碍,引导教师朝着正确的教学价值取向行进,帮助开拓、提升教师的教学思路与原有经验,给教师以更大空间的尝试。
教师一学会反思,学会提问,学会接纳、学会主动。反思,可以发现自身的不足;提问,可以提升新的经验;接纳,可以融合更多的资源;主动,可以明白自身的价值。
收获三:主题明确很重要
无论是组织者还是老师(研讨者),对研讨主题必须要明确,例如:我园近段时间在开展的教研系列活动:如何优化教学用语。就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因为是老师们一致的需求点,最终是帮助老师解决实际教学中的问题研讨,这样把研讨点放在教研的实质问题上,不仅受到老师的认同,更有利的就是可以把教研活动引向深入。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红黄蓝幼儿园)
摘自:《学前教育新视野》2015.03
编辑:cicy
上一篇: “一课三研”分片教研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下一篇: 聚焦“真问题”开展有效教研
最新文章:
热门推荐:
已回答相关问题:
- 教育反思应该怎么写,从哪几方面?注:一名刚带小班的... 总有刁民想篡位 阅读人气:36
- 谁教我写反思? 空城 阅读人气:4
- 我们可以从什么角度以什么方式科学的与家长合作? 要你好看74143 阅读人气:21
- 想借鉴一篇与主题教育有关的论文,有没有人能帮帮我? 嘟嘟 阅读人气:13
- x班有个小朋友叫豆豆,他是一个文静、听话的小朋友,... 李月华cnyh 阅读人气: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