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幼儿园:在教研中读懂幼儿思维
作者:王晓菊 来源: 上传时间:2015-08-27
在开展基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园本教研过程中,通过不断地反思与调整,优化和完善,我们梳理出了以下的策略和步骤。接下来,我就以《读懂幼儿的思维》这园本教研活动为例,来谈谈我们具体的做法。
1.筛选+转化:聚焦观点
筛选:通过梳理、重组突出具有核心价值的观点;转化:对其语言、表述方式进行转化,使其更容易理解和接受。通过调研和教师访谈,我们会聚焦核心问题,确定教研主题。根据教研主题,首先筛选专业知识的内容。专业知识往往都来源于专业理论的书籍或高校专家的讲座。内容相对实践知识来说,更加地系统、科学、严谨。特别是一些国外学前教育专家的理论,基于不同的时代背景,文化差异,语言习惯,学习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将核心的教育观念进行筛选和转化,是尤为重要的。这样即可以降低教师们学习的难度,也可以让观点更加聚焦。
例如:在我园持续开展的关于创造教育的课题研究中,教师们对于深入解读幼儿的思维发展存在困惑,于是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教研活动。在《读懂幼儿的思维》的园本教研中,专业学习的内容是英国的图式理论。理论来源于英国的《读懂幼儿的思维》一书。书中重点讨论了有关幼儿行为模式(图式)的特点。但是,因为书籍是翻译的,在语言表述和体系架构上都有别于其他的专业书籍,让我们阅读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教研组进行先导的预知学习后,将书中谈到的核心观点和内容进行了梳理和重组,并转换成比较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方式,让教师更容易理解。最后,将核心观念定位于什么是图式?图式的价值和意义?了解幼儿图式,教师可以傲什么?并选取了一个典型的案例进行呈现。通过这样的筛选及转化,观点更加鲜明、聚焦,让教师们能够比较敏锐地感受到图式理论带给我们的启发和思考。
2.泛读+思考:预知学习
聚焦核心观点后,我们会将专业知识进行整理,为教师们制定成相应的专业学习资料。资料的类型包括:文字、视频、图片等。力图通过多方面的资料呈现,全面、生动地凸显理论观点。在降低难度的同时也让教师的学习更加全面和深入。我们还会提前一周,将专业学习资料发放到教师们的手中,让教师们进行先行的预知学习。在这个阶段里,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对专业学习资料进行广泛地阅读。即:通过自主学习,互动讨论,小组共读等多种方式进行学习。同时,在泛读的基础上,根据专业学习资料里预设的问题进行思考,并提出自己的问题和困惑。这样的预知学习让教师们对专业知识有了基本的认识和了解,同时也带着疑问和困惑,期待着在教研活动中和大家进行互动和交流。
在《解读幼儿的思维》的园本教研活动中,为了让教师们了解儿童思维图式的特点,我们既收集准备了相关的文字资料,同时,还呈现了英国关于图式研究的幼儿园的视频,让教师的学习和了解更加深入。
3.分组+对话:互动研讨
在教研活动中,我们让参研教师进行自由组合,形成6~8人的小组,每一组,由同伴们共同确定一位小组长,小组长引领大家围绕一些核心问题进行互动讨论。这种讨论是自由的、松散的,教师们可以三言两语地发表自己的观点想法。形式上可以是发表见解、分享感受,也可以提出质疑,甚至进行对话辩论。这样的互动大大激发了教师参与讨论的愿望。讨论中,小组长将教师们的观点、想法记录下来,并梳理,最后由中心发言人进行交流分享。
在《读懂幼儿的思维》的教研活动中,教研组围绕问题:图式的价值和作用以及确定图式后,教师可以做什么?这样两个问题进行了小组讨论,每组的中心发言人在分享交流时,都从不同的角度谈了图式带来的启发。如:为儿童提供与其思维发展相适应的课程,满足幼儿的需要;采用探究、操作等活动丰富和加深他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理解;扩展图式的方式包括:提供相适应的游戏、故事、音乐、玩具物品。通过这样的互动研讨,教师们逐渐明晰了问题,加深了对核心观念的认识。
4.精读+反思:案例分析
当教师们对专业理论知识有了比较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后,我们通过引领教师进行案例分析,来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转换和链接。案例的选取一方面源于科学研究案例,另一方面也源于教师教育实践中的案例。案例分析的途径是引领教师进行精读与反思。精读就是深入地研读。研读之前,我们首先会通过文字呈现、照片配合、视频回放、现场演绎等多种形式来呈现案例。多种方式的呈现,可以让教师的理解更加深入,全面,同时也会让研讨氛围变得更加轻松,愉悦。为了引发教师来自教学实践的反思和感悟。研读阶段会分为整体研读和分段式研读。整体研读重在对案例本身的理解,分段研读更加侧重于引领教师结合实践进行反思和持续探讨。
在《读懂儿童的思维》的园本教研中,整体研读时,我们通过文字描述的方式讲述了关于小女孩珍妮特覆盖容纳图式发展的观察案例。教师们就案例本身,讨论了珍妮特图式的特点以及案例带给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分段研读时,我们将案例分成了三个情景片段:从覆盖容纳图式的行为、语言、图画表征到教师多种方式的支持到珍妮特思维图式的拓展。每一个片段都以相应的图片把案例情景生动地呈现出来。在分段研读时,教师们分析案例时更加地透彻、深入。如:当谈到珍妮特在教师支持和帮助下的发展时,教师们梳理了数学、科学、社会性发展等方面的经验。同时,教师们还结合实践,分享自己在教学情境中的案例、故事,从而反思到教育实践中的行为问题。最后,教师们还谈到专业学习带给自己的启发和思考,以及获得的新方法、新思路,同时也提出了新的问题和困惑。
5.运用+拓展:提升经验
教研活动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习的专业理论知识能够得以运用,并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因此这样的园本教研并没有结束。活动后。我们倡导教师们持续地对专业学习内容进行运用和拓展。并为教师们搭建分享交流的平台,鼓励教师们持续地探讨。如:向教师推荐相关的书籍,鼓励教师阅读,拟写相关的读书笔记,案例分析。同时,我们也会持续地开展相关的系列的教研活动,引领教师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地进行探讨。
在探讨儿童的思维发展的主题时,我们开展了三次系列的教研活动。从第一次,解读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与特点:到第二次,如何支持幼儿的认知发展;到第三次:解读儿童不同的思维图式。每一次教研都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地引领老师们进行探讨,让教师们的困惑得以解决。特别是在开展了关于儿童思维图式的教研活动后,教师们觉得收获和启发都非常大,还有许多需要持续学习和研讨的话题,都自发地去阅读相关书籍《读懂幼儿的思维》《拓展幼儿的思维》。面对教师的需要和热情,我们专门邀请到北师大的教育专家刘焱教授——《读懂幼儿的思维》的编译者,到幼儿园为老师们介绍了英国潘格林幼儿园关于幼儿思维图武研究的具体内容和方式。让教师们的专业学习得到了进一步地拓展和延伸。教师们还和刘教授互动,探讨了在实践中的运用与感受,让教师们的经验不断提升,真正建构起儿童思维发展的理念体系。
附录一:《读懂幼儿的思维》园本教研活动方案
参与人员:巴蜀幼儿园全体教师
活动目标:
1.学习、了解关于儿童思维图式理论,尝试运用图式理论解读儿童思维发展。
2.通过分析探讨科学研究案例,深入理解儿童思维图式的特点、表现,以及教师如何在幼儿已有图式基础上支持、拓展儿童的思维和学习。
3.理论联系实际,积极参与小组讨论交流,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理解。
活动准备:
1.笔记本电脑(现场记录用)
2.话筒、展示平台、教研活动PPT
3.椅子摆放50张儿童桌子5张
4.教师预知学习资料:①关于英国图式理论,包括三个问题和一个案例。
②潘格林幼儿园视频
活动过程:
一、回顾皮亚杰关于幼儿认知发展的理论
问题1:儿童认知发展分为几个阶段,典型特征是什么?
【观点预设】
认知发展的几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前运算阶段分为:(2~7岁)
◎象征思维阶段(前概念):“以物代物”、半个别、半一般;自我中心(2~4岁)
◎直觉思维阶段:“半逻辑”“非中心化仍然不足”“仍然把无生命的物体看做有生命的。“象征性活动、象征性游戏已从发展的顶峰开始下降”。(4~7岁)
问题2:认知发展中的几个要素是什么?
【观点预设】
认知发展的几个要素:图式、同化、顺应、平衡
◎图式: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认知发展是受同化、顺应和平衡三个基本过程影响的。
◎认识发展的过程就是在原有的图式基础上,经过同化、顺应,平衡的相互作用形成新的图式的过程。
二、互动讨论.谈谈对图式理论的理解
1.抛出问题,引发教师们的思考和讨论
问题1:什么是图式?你是怎样理解的?可以举例说明。
【观点预设】
“图式”,即“一种反复出现的行为模式,通过这种行为模式,经验被同化并逐渐获得协调”。图武是幼儿在各种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行为和思维模式,它们反映幼儿的认知兴趣,体现着幼儿理解周围世界的努力。
问题2:图式有什么特点?
【观点预设】
◎图式的特点:规律的、反复的、持久的
问题3:学习资料和视频中介绍了哪些图式,大家可以结合实际举例说明几种图式的特点?
【观点预设】:
图式分为:动态垂直、来回、旋转、围绕、覆盖和容纳、穿越……
①动态垂直:举高,放下;扔东西;乘坐电梯、升降机;从上往下跳;爬楼梯,攀爬架;关注降落伞;玩有关高度的游戏。
②来回(动态的前后,并排):两点之间走来走去;搬运物体;追逐。
③旋转:转圈,对圆形感兴趣,关注风车、电扇,喜欢玩转椅。
④覆盖和容纳:玩小房子;把自己藏起来;把娃娃盖起来。
⑤穿越:上下穿过,立交桥、山洞……
问题4:幼儿的思维图式可以从哪些方面去解读?
【观点预设】
行为、语言、表征、游戏、兴趣
2.小组进一步围绕问题,对预知学习资料进行研讨
·教师分成6~8人小组进行互动讨论(时间:10分钟)
·组长推荐中心发言人,交流观点。
问题1:图式的价值和作用
问题2:确定图式后,教师可以做什么?(教师可以结合学习资料中的案例做具体的分析)
【观点预设】
图式理论的价值和作用
◎图式理论帮助我们读懂幼儿的思维,找到幼儿反复出现这一行为、语言、表征的原因。
◎充分尊重儿童:幼儿的思维是有价值的、珍贵的,幼儿是有能力的思考者和学习者。
◎了解幼儿的图武,就是了解幼儿的已有认知经验、兴趣和需要。
◎通过图式,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如:探究、操作、摆弄。为其提供大量的学习机会。
确定图式后,教师可以做什么?
◎了解幼儿图式,应为其提供支持和帮助,不断拓展图式,思维。
◎为儿童提供与其思维发展相适应的课程,满足幼儿的需要。
◎采用多种方式方法(探究、操作、活动)丰富和加深他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理解。
◎扩展图式的方式包括:提供相适应的游戏、故事、音乐、玩具物品……
◎在图式中挖掘有价值的经验,认知,进行拓展。
3.教研组回顾分享现场录入的教师们的观点
三、案例分析,深入解读儿童图式的特点
1.完整研读:(教师以分组的方式,针对学习资料中珍妮特的案例进行分析讨论。时间:10分钟)
问题1:珍妮特案例带给你的启发和思考?
问题2:珍妮特的游戏与什么图式有关?(覆盖—容纳)
2.分段研读:(以照片演示的方式分别呈现三个片段,教师针对案例,联系实际进行探讨)
情景一:
问题1:珍妮特的哪些语言和行为体现该图式的发展?
问题2:请结合你班级的活动,思考是否有小朋友出现过这种覆盖—容纳的图式行为,说说他们的表现。
情景二:
问题1:珍妮特的图式建立后,教师是怎样做的?这样做的价值在哪里?
问题2:珍妮特在玩雪的游戏中,获得了哪些认知经验的发展?举例说明。
【观点预设】
◎数学认知:大小、思考尺寸。形状、角度、度量空间、确定位置。
◎科学认知:雪的特性(白色、冰冷、雪的融化)。材料的特性(塑料和毛毯)
◎社会性发展:合作(和他人一起工作、思考尺寸、分配挖掘工具)、关爱他人。
3.探讨案例的启发:
问题:深入地分析了这个案例,大家可以结合教学实践谈谈你的收获和启发?
【观点预设】
◎活动区活动中,观察解读幼儿的行为,并支持幼儿的发展。
◎尊重幼儿,课程开展要基于幼儿的需要。
◎幼儿园环境材料的提供,要充分满足活动中幼儿的自主游戏与操作的需要。
◎教师的支持(介入、不介入.介入的时机和方式)
四、教研组小结教师们的观点
1.呈现教师们的观点与收获。
2.教师们提出困惑,思考,为后续的教研做准备。
五、延伸活动
◎图书推荐:《读懂幼儿的思维》《扩展幼儿的思维》
◎分享交流:教师拟写读书笔记或教育案例
附录二:关于《读懂幼儿的思维》的相关学习资料
本资料来源于《读懂幼儿的思维》一书。
本次教研学习资料,我们筛选了次书中比较具有核心价值的问题与案例,希望各位教师能够初步对图式理论有所认识和理解,并带给大家启发。
关于图式的一些问题。
什么是图式?
婴幼儿是天生的学习者,掌握环境和征服世界是他们与生俱来的本能和内驱力。但是,去读懂“幼儿的思维”却往往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在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是我们看到了孩子的行为,但是却看不懂孩子行为的意义。例如,我们经常看到孩子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不断地重复同一件事情:不断地把沙子舀到小桶里,压实,倒掉。这些重复的行为在我们的眼里也许是“无聊的”“毫无意义的”。但是,当我们的视线追随他们的行为,我们也许会在他们看起来杂乱无章的行为中发现某些规律,这种规律就是“图式”,即“一种反复出现的行为模武,通过这种行为模式,经验被同化并逐渐获得协调”。图式是幼儿在各种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行为和思维模式,它们反映幼儿的认知兴趣,体现着幼儿理解周围世界的努力。
英国的图式理论研究者的首要目标就是寻找幼儿自发思维与行为的共性和连续性,即寻找幼儿思维的图式和发展顺序。她们通过连续地观察、记录和对幼儿的行为进行分类整理和分析后,把幼儿的认知图式总结为以下几种:
动态垂直、来回、旋转、围绕、覆年和容纳、穿越……(注:本次学习我们只重点讨论其中的2—3种)
如果是一个幼儿关注与转圈有关的某个图式,我们可以说支配这个幼儿行为的是旋转图式,其模式是“圆”,任何东西都可以作为扩展这一模式的内容。例如车轮、旋转中的机器、滚动着的球、转动中的行星!
同样,如果一个幼儿对上下运动感兴趣,那么垂直图式就是支配他的行为图式。与垂直图式有关的内容包括梯子、攀登架、跳伞、乘坐电梯或升降机。
艾希指出,在幼儿的绘画和标记活动中,我们能找到与上述这些运动有关的动作和标记。同时,在这样的行为模式也同样存在于幼儿的游戏、思维和语言中,渗透在幼儿的动作、语言和标记活动中。
图式的价值和作用
16个月的德克兰在一堆玩具和他父亲间走来走去。他每次从玩具堆里拿一个玩具放到父亲的膝盖上,最后所有的玩具都堆到了他父亲的膝盖上。在这一过程中,德克兰经历了好几种经验。他在两点(玩具和他的父亲)之间移动。当幼儿来回移动,并对两点(例如。“我的家”和“我朋友家”、“我的家”和“我的游戏场地”)之间的移动进行思考时,这种早期的来回动作或许能为形成“这儿”和“那儿”、“开端”和“末尾”、“开始”和“完成”这样的概念奠定基础。德克兰或许也在他自己和父亲之间进行社会性的和情感的交流。德克兰在给与,他的父亲在接受。德克兰离开了,回来了,父亲始终在他离开的地方等他!许多成人在照顾已经具有一定图式的幼儿时,发现幼儿的学习和他们的社会性与情感发展之间是有关联的。
思考一下学步儿“来回”行为模式的发展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7岁的克雷格通过画一张有关学校周围情况的地图来表征他对空间、方位和来回的认识,他在图上标明了学校和街道的位置以及一些建筑的名称,并用箭头指明了通向周围建筑的途径。克雷格解释说:“我知道你所处的位置,因为我和我弟弟骑着我的自行车从这儿做过,要到我家的话你的沿着这条路一直走,然后转弯,穿过那儿。”这个7岁孩子的地图表征了他从经验中得来的知识以及概念和理解间的联系。以图式的术语来说,这种概念和理解以早期的“来回”(从A到B)学步经验为基础。这再一次说明了幼儿早期的行为对他们以后的学习的重要性。
确定图式后,教师可以怎么做?
1.早期教育必须挑战幼儿的思维并扩展他们的学习。当一个幼儿表现出对某一模式的特别兴趣时.幼儿需要成人为其提供一系列有吸引力的、富于刺激性的经验,这些经验能以特定的方式扩展他们的思维。例如:希瑟的老师注意到希瑟似乎对圆形的图式和运动感兴趣,于是设计了几种能够丰富她认知图式的扩展性活动:
让一组幼儿参观一个轮胎装配厂,让他们参观汽车的轮胎是怎样被装上去的:
向幼儿介绍回转仪,并示范怎样使用回转仪,让他们用陀螺仪做实验:
让希瑟的妈妈带她参观露天市场。在那里,希瑟高兴的在螺旋形滑梯上爬上爬下。
要扩展幼儿的图式,就需要为幼儿提供进一步学习的机会,为他们提供交谈的机会,为他们活跃的心智提供更为丰富的养料。简单的、可以扩展儿童圆形图式的活动包括:手指游戏、唱歌以及收集一些圆形和环形的物品。更富于挑战性的扩展活动可以来自于现实生活,如上述例子,实际生活经验可以丰富幼儿关于周围世界的经验,加深他们对于周围世界的认识和理解。
2.在幼儿的行为可能干扰别人、具有危险性或破坏性的后果时,成人必须加以干预。这里有这样一些问题需要思考:什么导致了幼儿这种行为?在此之前发生了什么?它会引起什么反应?这种行为的后果是什么?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可以使我们了解幼儿总是出现某种特定行为的原因以及他们可能存在的一些困难。确定幼儿的图式兴趣,提供与之匹配的适宜的活动也许是有效地解决问题的办法,许多专业的教育工作者运用他们关于图式的知识,成功地引导幼儿从破坏性的活动转向有价值的活动。
以下用【扔东西】的案例进一步帮助解释
在不适宜的环境扔东西的幼儿也许是把扔东西当做应付挑战的手段。他们仍东西可能是为了吸引注意,或为了加入同伴团体的活动,或为了其他种种理由。他们也许正面临着一些情绪或行为上的困难,而这些困难是我们所不了解的。发现幼儿“为什么”这么做是一个问题,而如何处理这些行为又是另一个问题。发现幼儿这一行为,常见的方式就是试图阻止幼儿。与此不同的另一种做法是把幼儿扔东西这种行为与对于幼儿来说可能是重要的其他事情联系起来,同时对幼儿的能力和精力加以积极的引导。
行为的一致性图式案例
我们可以通过探究儿童图式看到幼儿是如何面临机会以及使用机会来进一步学习的。
珍妮特
情景描述1:珍妮特在3岁9个月上幼儿园,在幼儿园她的游戏似乎非常具有想象力。她撩开衣物把自己藏在挂衣物的推车后面,并把这些挂起来的衣物当门帘。她说:“这是我的房子,请进!”一次,珍妮特爬进一个攀爬架,这个架子围成了一个封闭的、划分明确的空间。她说:“这是我的小房子.我睡在床
上。”很多次,当珍妮在房间里一角玩的时候,她会用家具和物品,如烫衣板、椅子或橱柜之间系上布条把通道堵上。每次这么做的时候,她都会说类似的话:“我现在在里面!门现在关起来了!”
情景描述2:珍妮特的教师看到幼儿正在户外的雪地里玩雪,他们使用铁锹和桶来挖雪、堆雪人、扔雪球并且在雪地上滑行。她考虑是否可以或应当进一步引导珍妮特对雪的兴趣,帮助她与其他小朋友一起工作,进一步获得有关“里面”的经验。她建议他们利用雪来建造一个小屋,幼儿同意了。他们用雪造型,谈论雪,把雪拢到一起做成小雪球,然后把小雪球越做越大。珍妮特跳到雪堆中间,假装躲在里面。一个自发的、有趣的游戏——“雪地里捉迷藏”开始了。
幼儿把雪堆起来做成砖块,保育教师送来了雪铲和小铲子。教师提示大家可以讨论一下砖头的大小和重量以及这堵墙要多宽。珍妮特非常关心这个空间需要多大才可以把所有的人都装进来。珍妮特开始关心需要一个屋顶“保持干燥”。当有人提供一条毯子时,珍妮特说:“雨水还是会进来的。”她选择用木架支撑起来的塑料布做屋顶,并解释这样做的理由:“当窗户破了时,我爸爸用塑料布堵上,雨水就进不来了。”
整个房子完工了,幼儿分到一些热汤。这些热汤是由保育老师带领另外一些幼儿在室内准备的。珍妮特认为伙伴需要“进进出出,因为他们不适合一起进来(房子太小)。”她提议那些做汤的小朋友应该进屋来坐坐,“因为他们让我们的肚子暖和,所以也可以到这房子里玩。”
思考:
1联系实际,思考什么是幼儿的思维图式?图式分为哪几种?有什么特点?
2.发现儿童思维图式的价值和意义?
3.图式理论带给你的启发和思考?
摘自:《今日教育幼教金刊》2015.04
编辑:cicy
最新文章:
热门推荐:
已回答相关问题:
- 有效的利用种植园地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A-vicky 阅读人气:19
- 如果晚上有家长打电话说,他还在今天在幼儿园被小朋友... 倪妮 阅读人气:34
- 第一天上班怎么在幼儿面前做一个特别一点的自我介绍?... 卖玻璃的小鱼儿 阅读人气:63
- 有孩子在幼儿园中午无论怎么吓唬他还是哄着他都不睡觉... 偶只是一个橘子 阅读人气:15
- 求招聘信息 求深圳幼儿园招聘信息,或者有在深圳教幼... 吴小咪 阅读人气: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