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育中的隐性文化逻辑——学前教育的文化适宜性问题(七)
作者:朱家雄 来源:华东师范大学敦育学部学前教育学系 上传时间:2015-10-10
今年5月,南京和上海分别召开了题为“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与学前教育论坛”的国际研讨会。《重访三种文化中的幼儿园》的主要作者托宾、薛烨等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学者参加了这两次研讨会。笔者认为,这两次国际研讨会使我们更加明确了我国的幼儿教育应该重视对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
《重访三种文化中的幼儿园》的核心观点
《重访三种文化中的幼儿园》(以下简称《重访》)是一个运用民族志研究方法做出来的研究报告,也是作者继1997年出版的《三种文化中的幼儿园》的后续研究。这两个研究报告在国际教育学术界享有极高的声誉。《重访》的中文版已于去年出版。
这两个研究也都属于比较教育研究。研究者的核心观点是:“文化是社会生活赖以持续的根源,也是制约全球化、经济变化等多方影响的关键因素。幼儿园作为社会机构,作为社会的一部分,既反映文化,又辅助文化的持久传承。”
《重访》的作者之一、美国孟菲斯大学的薛烨教授认为,“文化是一个意义体系”,“文化实践中的各种观念、做法都是互相联系、互为支持的一个连贯系统”,“幼儿教育是文化系统的一部分”。
《重访》的第一作者、著名的人类学家托宾教授在该书的“序”中直截了当地提出了研究者的核心观点。他认为,经济、人口、政治的变化都会对各国的学前教育产生影响,但是这些强有力的变化都会受到隐含的文化理念和实践的制约。“幼儿园不仅反映其所处的文化,更是文化再生的重要场所。从我们开始‘三种文化中的幼儿园’的研究算起,已经快有三十年了,三个截然不同的社会都经历了很多变化,尽管我们的研究显示每个社会中的幼儿园教育仍持续不断地反映了该社会特有的文化理念和传统价值观。即便是当代,中国的幼儿园仍培养幼儿学做中国人,日本的幼儿园培养日本人,而美国的幼儿园造就美国人……在中国,不少人渴望幼儿园成为培养新全球经济中成功者的摇篮。不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幼儿园的目标同时应是培养中国人。”
隐性的文化逻辑
在《重访》作者们的眼中,中、日、美三个国家各具自己的内在文化根基,它们的幼儿教育也都反映了各自固有的文化逻辑,这种逻辑不容易得到改变,也即一国的幼儿教育不容易影响他国的幼儿教育。他们把那些内在的观念和实践称为“隐性的文化逻辑”,它与正式文件或明文规定的政策截然不同,不容易受到监督、批评和改革。它不像显性的幼儿教育理念和实践,可由政府文件规定,通过教科书阐明,经由大学老师传授,有正式名称,或者用各种办法使之一目了然。
研究者们发现,每个国家的幼儿教育都存在隐性的、约定俗成的观念和实践,它们不会引起政策方面的争议,各国的幼儿园教师们在实践中都默默遵循着他们自己的隐性文化逻辑。
例如,在日本的幼儿教育中,约定俗成的或隐性的文化观念和实践包括观察等待、在孩子打架时教师不过早干预、强调幼儿移情心的培养、关注幼儿的情感(特别是孤独感和悲伤感)、珍视幼儿的“稚气”以及大孩子与小孩子一起游戏和照顾婴幼儿。在日本,1:30的师幼比是明文规定的,用这个师幼比来倡导幼儿教育中的教学目标和实践是日本隐性的文化逻辑,这一逻辑的主旨是幼儿多的班级必然有利于幼儿的人际交往意识和共同社会生活技能的发展。没有日本^会将美国幼儿园典型的1:10的师幼比当作是评估幼儿园质量的要素而要求幼儿园进行改革。由于该逻辑是约定俗成的,对于大多数日本人来说,是习以为常的,没有必要也很难去解释。
又如,在美国,尽管各种幼儿教育的观念和方法存在诸多不同,但是幼儿园中的很多做法都是约定俗成的,反映了美国的隐性文化逻辑,超越了形形色色的意识形态。这些幼儿教育实践包括强调选择,如要求孩子在“选择时段”必须选择自己要去的活动区玩;强调自我表达,如鼓励孩子用语言表达感情以及用理性的方式解决争端;强调教师与班级中每个孩子之间双向关系的质量,等等。在美国,师幼比是与评估教育质量的高低联系在一起的,在幼儿园中,1:30的师幼比在美国人眼里是不可想象的,因为他们相信的是,较高的师幼比才意味着每个人都能得到较多个别化的关注,班级管理问题也会少些。这些观念较为隐蔽,政策的变化和改革的努力都不容易使其改变。
再如,在中国,大多数幼儿园具有一些带有中国文化特点的观念和做法,主要也是通过非正式的、约定俗成的传承机制保存和流传下来的。中国的幼儿教育实践遵循的隐性文化逻辑包括强调练习与熟能生巧、笃信榜样的力量和批评的重要性、致力于集体的社会活动、提倡群体性体育活动等。这些隐性的、不言自明的、习以为常的观念和做法,即使有显性的行政指令、监管或评估加以阻止,在幼儿教育实践中,也无法从根本上乃至表面上得到改变。
认识和尊重隐性文化逻辑
社会达尔文主义学者预言,随着时间的推移,最合理、最有效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会得到广泛普及,并取代受传统束缚的本土教育理念,这一发展趋势的结果是教育实践和理念在全球化过程中不断趋同。根据社会达尔文主义“适者生存是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的学说,运用先进的、普适的教育理念“一统天下”是必然的、合理的。这样的理念和想法,在全球化的背景中,随着物品交换、思想观念交融和人才交流增多似乎变得合情合理,但实质上却隐藏着产生文化殖民的危险,因为这些所谓先进的、普适的教育理念和实践只是一些经济强大的文化输出国的产物。
在全球化发展趋势中,文化多元是避免文化殖民的对冲物。
在一个文化系统中,各种观念、做法是一个互相联系、互为支持的连贯系统,这个系统中存在着规范或准则。在各种文化系统中,没有普适的、最好的幼儿教育理念和实践,多种适用于特定系统的理念和实践可以共存,这就是所谓的“世界上并不存在一种能适合不同文化背景中不同幼儿的最好的幼儿园教育,而各种不同的幼儿园教育能分别适合各种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不同幼儿”。
中国幼儿园教育应该传承和发展中国文化,能持续发展的中国幼儿园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是为“做现代的中国人”打下基础。
当然,文化多元也包括向别的文化学习。但是,在幼儿园教育的理念和实践中,学习来自其他文化中适合本土幼儿园教育的各种元素,为的是改变自己文化中不适宜的方面,而不是为了实现“文化自殖民”。
认识和尊重中国文化的隐性文化逻辑,而不是采用全盘否定自我和全盘接受他人的态度与方法去对待自己的幼儿园教育,这是当今我国幼儿园教育在理念和实践中必须认真对待与解决的问题。
我们真的应该好好想一想《重访》中提出的与隐性文化逻辑有关的一些问题了:
我们究竟有没有必要为了强调幼儿自主选择的活动区活动而去弱化、替代集体教学活动?
我们究竟有没有必要为了强调幼儿自由的户外活动而去弱化、替代集体操、体育教学活动?
我们究竟有没有必要为了强调幼儿的自我表现、表达而去弱化、替代模仿、练习?
我们究竟有没有必要以强调师幼比、专用活动室的多少等指标作为评估不同状况的幼儿园教育质量的硬性标准?
以上这些只是当今我国幼儿园教育实践存在的部分问题。
所有这些问题,在我国幼儿园教育实践层面上都有可能使许多教师和园长处于矛盾之中:究竟是遵循基本来自异文化的显性逻辑,还是遵循中国文化的隐性逻辑。
所有这些问题,还只是一些教育实践层面的问题,其背后都与文化传承紧密关联,都与我们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紧密关联,而合理解决这些深层次的问题才是最重要的。
摘自:《幼儿教育》2015.09
编辑:cicy
上一篇: 别以爱之名“绑架”孩子的童年——写在2015年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
下一篇: 见与不见
最新文章:
热门推荐:
已回答相关问题:
- ...大爱和大智慧,带给我的震撼和影响,是我读过有关... 英子 阅读人气:361
- 一个新手对幼儿教育的感受 2016年我走上了幼儿教育行... 江雪 阅读人气:1258
- 对于隔代教育的看法都有什么??? 註 題 詓 阅读人气:13
- 教育反思应该怎么写,从哪几方面?注:一名刚带小班的... 总有刁民想篡位 阅读人气:36
- 想借鉴一篇与主题教育有关的论文,有没有人能帮帮我? 嘟嘟 阅读人气:13
相关文章
周排行
- 1 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素养
- 2 学习一故事:发现孩子的“哇时刻”
- 3 儿童观
- 4 移情
- 5 幼儿发展评价意义
- 6 论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教育活动
- 7 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评价
- 8 幼儿园教育:理论的错读、误用与...
- 9 一个早已提出却难以得到关注的重...
- 10 探索社区早教活动站的联动运行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