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与不见
作者:苏婧 来源: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早期教育研究所 上传时间:2015-10-12
记得早在2000年前后,北京市教委就以“走进童心世界”为主题组织了全市幼儿教师征文活动,借此提倡幼儿教师蹲下来和孩子说话,在身高、肢体语言、视线上与孩子保持外在的“平等”,在专业层面展现符合孩子身心特点的语言和行为,在精神层面给予孩子尊重与理解……
一晃十多年过去了,当我手捧北京市西城区以“回归本真,感悟走进每个孩子内心的教育”为主题的幼儿教师征文集,读着一篇篇教师用心记录的关于儿童“精彩时刻”的“学习故事”,现场的鲜活扑面而来。一线幼儿教师们从观念到行为所发生的质的变化让我欣喜、感动,亦十分感慨。让我感动的并非单纯是文章本身,文章只是一个载体。从文章中能读出学前教育实践的发展,这才是让身为幼教教研工作者的我一见倾心的所在。
一篇篇不长的文章生动展示了贯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幼儿园现场,再一次印证了这样一句话:答案永远在现场,真理掌握在实践工作者的不断探索之中。日本幼儿教育家高杉自子曾说过:“幼儿教育的真谛,不是在书桌旁构建起的理论与权威的学说之中,而是在孩子之中,在实践之中。"在深入贯彻、落实《指南》,即将启动第二个三年行动计划之际,在不断扩大规模、调整结构、建立可持续发展机制的同时,我们要进一步练好的内功就在孩子之中、实践之中。
帮助幼儿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提高幼儿园一线工作者的专业化水平是摆在幼教教研工作者面前的终极问题。而观察、了解孩子正是幼儿教师专业素质发展的核心,也是《指南》的核心精神所在。理解孩子、尊重孩子,依然是每一个幼教人,不论是教研员还是一线教师,都需要不断修炼、自我反思的终身课题,也是贯彻、落实《指南》的重要路径之一。
观察、理解孩子不是没有科学方向的。我们应该清晰地认识到,幼儿教育工作实际上是每位幼教工作者所持的儿童观的产物。正如一位外国学者的观点,“我们每个人都要依据自己对童年的理解,对儿童是什么及儿童应该是什么的理解来建构关于每个儿童和童年的不同概念”。尽管赏识孩子几乎成了我们的口头禅,但“识”是“赏”的基础,没有科学、客观的认识,又何谈真正意义上对孩子的“欣赏”。
可喜的是,越来越多的老师能够认识到每一个孩子都是与众不同的独立个体,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节奏!就像梭罗在《瓦尔登湖》一书中曾写道:“如果一个人跟不上他的伙伴,那也许是因为他听到的是生命的另一种鼓点,遵循的是生活的另一种节拍。”
可喜的是,越来越多的老师能相信每个孩子都是具有无限潜力、不断发展的,能解读其行为背后的各种可能性和合理性,总能找出其孩子行为背后特殊的意义。
正是基于对孩子有一个深入的认知,我们能够对孩子发自内心地欣赏。正是由于对每个孩子都能发自内心地欣赏,我们能够和孩子进行越来越多的正面、积极的互动,传递的也是满满的正能量。
不论是彼时的“走进童心世界’’,还是此刻的“借鉴‘学习故事’",我们无非在利用一些途径,让更多老师接纳观察、理解孩子的新观念,愿意加入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育实践、提升教育质量的行动与反思。
任何学习、实践活动如同修炼,人们在开始修炼时,需要不断学习,需要借助这样那样的经典,如同渡河之船,是方法,是路径,是桥梁,是需借助的手段。但最终,当人们真正修得成果时,一切“法"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无论这“法’’来自本土亦或海外,只要我们在学习时,始终能结合本区域、本园、本班的实际,最终就能促进幼儿的健康、和谐、全面发展和教师的专业化成长。那任何“法"都能为我所用,而不是我为“法’’用。
愿终生的修炼能让孩子们的今天快乐、明天幸福。
见或者不见,孩子就在那里;
了解或者不了解,孩子的智慧就在那里;
认识或者不认识,孩子的力量和潜力就在那里;
敞开胸怀,放下成见,走进孩子,关注、理解、接纳、鼓励、支持儿童……
你会惊喜地发现,一个个自主、自信、具有无限发展潜力的孩子会向你走来;
你会惊喜地发现,教育的契机扑面而来;
你会惊喜地发现,一个完全不同的孩子;
你会惊喜地发现,职业的幸福感相伴而生……
编辑:cicy
最新文章:
热门推荐:
已回答相关问题:
- 咦,怎么发表了看不见了呢 终结者 阅读人气:3
- ...这学期孩子们出现了很多问题,让我很是头疼,第一... 春苗 阅读人气:65
- ...己不动手,等着 老师喂,没有课堂纪律,一转眼,人... 江雪 阅读人气:1258
相关文章
周排行
- 1 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素养
- 2 学习一故事:发现孩子的“哇时刻”
- 3 儿童观
- 4 移情
- 5 幼儿发展评价意义
- 6 论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教育活动
- 7 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评价
- 8 幼儿园教育:理论的错读、误用与...
- 9 一个早已提出却难以得到关注的重...
- 10 探索社区早教活动站的联动运行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