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我园一课多研园本教研活动
作者:边亚华 聂焄焄 孙凌伟 来源:清华洁华幼儿园 上传时间:2015-12-03
一课多研是幼儿园常见的教研实施途径,但幼儿园以往进行一课多研更多注重对研的结果的追求,即关注研出一节“精品课”,而对研的过程和一课多研本身的价值挖掘却很少。我园在一课多研过程中,从时间上纵向关注一课多研对业务管理者和教师产生的效应,同时以教研现场为一个点来分析教研团队的素质。将一个个现场的点串成一条纵向发展的线,这样的分析视角使我园在园本教研中受益匪浅。
本次中班的科学活动“瓶子放大镜”是我园一课多研的经典案例,教师的教学活动目的是让幼儿通过多次观察和比较,找到放大效果最好的瓶子。教研组围绕“瓶子放大镜”先后进行了四次观摩与研讨。研讨的重点是围绕教师在活动中的材料提供适宜性和教学活动过程组织形式的适宜性来探究是否能支持幼儿自主学习。四次教学活动由两位教师承担,前三次为教师1开展活动,第四次为教师2开展活动。
纵观一课多研活动
在四次观摩反思过程中我们围绕核心问题,层层推进,不断细化策略,完善活动。纵观可以看到教学活动和教研活动的动态变化,还可以看到团队成员思想观念的变化。
(一)聚焦问题:围绕活动核心矛盾确定教研需解决的问题
看完第一次教学活动,大家最大的分歧点集中在“教师分步骤引导下的两两比较与幼儿自主学习之间的矛盾”这一点上。
观点一:“分步骤引导中教师高控,幼儿自主探索空间少,基本是教师引导一步,幼儿操作一步。”
观点二:“如果一次性投放太多,中班幼儿无法进行两两比较,根据《快乐发展课程》中班科学领域的目标,分步骤比较更适宜于中班幼儿。”
经过团队成员进一步讨论,根据中班幼儿年龄特点,我们将解决问题的策略集中在“减少比较的维度,分两次投放瓶子,让幼儿自主比较”上。研讨重点明确集中到材料适宜性的调整和活动组织形式的调整这两个最核心的问题上,后续的研讨都围绕这两方面不断深入。
(二)材料调整:减少比较维度,去除干扰因素,让幼儿在同一维度下自主比较 自主不是把所有的材料投放给幼儿,让幼儿随意摆弄,而是要在教师精心准备的材料中自由探索、自主比较。这种精心准备的材料一定是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因此,我们在研讨中围绕中班幼儿年龄特点和幼儿现场活动的状态调整材料,去除干扰因素,让幼儿在同一维度集中精力自主比较。
对主要材料瓶子的调整:最初教师引导幼儿从没有装水与装水、透明与不透明、有颜色与没有颜色、正方体与圆柱体、有花纹与没有花纹五个维度进行比较。经过讨论,我们去掉透明与不透明这个维度,分为装水与不装水的瓶子进行比较,然后将其他几个维度一次性投放让幼儿自主比较。第三次活动发现瓶子的细节对孩子比较会造成干扰,于是又统一了瓶子细节,并进一步在瓶身上标出比较范围,在瓶盖上编序号,并引入记录纸,让幼儿不仅能在同一维度中比较,而且记录纸的引入能够让幼儿对自己比较的过程进行检验。
观察的对象也经历了从有字有图的报纸——有字无图、字大小基本统一——印有小蚂蚁、并将小蚂蚁遮盖起来的图这样一个变化的过程。从报纸到动物形象的改变,老师们几经探索。部分老师认为幼儿形象思维的特点用图更合适,部分教师认为中班幼儿识字少,观察字不易对幼儿造成干扰。老师2进行了勇敢尝试,设计了极小的蚂蚁图,这样既取得良好的放大效果,同时将蚂蚁遮盖起来让孩子边找边比较,使活动过程更游戏化。
(三)活动过程组织形式的调整:幼儿自主比较,自主总结,活动过程不断游戏化
组织形式的变化是几次研讨活动的重点,组织形式直接影响幼儿是否具有自主学习的空间,同样也涉及到教师为幼儿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时,是否为幼儿准备了自主学习的必要条件。因为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需要一定的支持才能够让幼儿自主探索并有所收获。
从表1可以看出,四次活动是教师从高控到给予幼儿充分的自主空间,从缺少必要的支持到给予幼儿适宜的支持,让幼儿在游戏化的情景中自主探索的过程。第四次记录表的合理运用不仅支持幼儿自主探索,使幼儿对自我操作过程进行检验,同时,使活动更具游戏性,过程更加简洁流畅。
(四)纵向思考
一课多研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其最大的价值就是可以在实践中检验我们的策略是否合理,给我们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不断磨合、对接的机会。在本案例教研过程中,我们采用
了一人一课多研和多人一课多研相结合的形式,两种形式的结合不仅可以有效地改进教学活动,而且对教师之间思维碰撞、相互吸纳优点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可以使教师在实践者与学
习者两种角色的互换中跳出来看活动,有助于教师观念和行为的转变。对业务管理者来讲,也是与团队成员进行良好交流、实时互动、深度磨合的难得机会。
聚焦一课多研活动现场
纵观一课多研可以看到一个团队一段时间内的教研效果,而聚焦教研现场,则是要分析单位时间内教研的有效性,这就要关注不同环节中团队成员的状态。分析现场活动的真实状态有助于提升团队教研水平。
(一)对研讨过程重点环节的分析
本次现场活动是对教师1进行的第三次教学活动的研讨,围绕“材料提供和组织形式适宜性调整”展开。现场教研分为教师自我反思、集体研讨、分组研讨和总结提升环节。本文重点分析教师自我反思和分组研讨环节。
1.教师自我反思
教师自我反思是从活动由来、活动目标和活动过程(含材料)三个方面进行,每方面都清楚地阐述出活动开展的依据。可以看出老师1对整个活动的过程非常清晰,而且活动中每一步调整都是有理有据,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快乐发展课程》、幼儿年龄特点、教师建议和幼儿表现展开,其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做事的条理性是非常值得学习的。而且她在为什么要进行教师引导下的分步骤比较有很充分的依据,她说:“中班《快乐发展课程》科学领域有让孩子对一个物品进行一个维度的分类和认知的目标,因此我认为分步骤比较是适合中班幼儿年龄特点的。”这其实也让我们思考,即一个维度的分类和认知一定要教师分步骤引导才能实现吗?幼儿自主比较中是否可以支持幼儿实现符合他认知年龄特点的操作呢?后续活动证实,如果能给幼儿提供适宜的支持,幼儿可以通过自主探索与比较来完成。
2.分组研讨环节
本次研讨分为两组,材料组和组织形式组。
(1)材料组的分析
材料组详细阐述了材料调整的适宜性及其理由,并给出了进一步调整的建设性建议。我对材料组的阐述及时进行了总结,并重点强调幼儿年龄特点是调整的重要依据。
(2)组织形式组的分析
组织形式组认为,通过调整,幼儿有充分的自主探索的空间,但有几个方面需要继续思考:①科学活动的游戏化和操作过程的游戏化;②让幼儿更多地自己说出结论。
材料组细致的分析和具体可操作性的建议对活动的后续开展提供了很大的支持。不管是材料组还是组织形式组,教师之间有探讨有争议,团队成员之间具有观点的冲突与碰撞,这是教研中非常宝贵的地方,只有在冲突与碰撞中才能擦出火花,才能使下一步的活动更加完善。
在集体研讨环节和总结提升环节,我对自己也进行了分析,总体来看,我的总结梳理能力相对较好,但营造轻松、幽默的交流氛围,以及高度概括提升能力需进一步提高。
(二)聚焦现场的思考
1.教研引领需要专业能力、专业智慧和沟通艺术共同作用。教研引领者进行教研现场活动如同教师做公开课,教研活动设计、互动过程把握、突发情况应对、引导语水平都离不开专业的积淀、个人的性格特质及修养水平。教研引领者和团队成员都需要具备相应的教学、教研能力。因此,通过教研了解自身和团队成员的能力构成特点,有助于有针对性地学习与提高。
2.一课多研现场也给了教研管理者多角度观察、思考的空间和机会。作为管理者,本次教研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关注重点,但仅关注这一方面显然不够。通过现场教研活动,了解被观摩教师的教学水平、了解幼儿的发展水平、了解教研团队成员的教研水平和各自不同的能力结构优势、了解自身的能力结构优劣都非常重要。教研活动可以给我们提供非常丰富的信息,我们需要学会多角度去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这样才能更深入地挖掘其内在的价值。
我们不能把教研的过程单纯看作教研管理者引领和指导的过程,我们要看到团队成员中每个人具有的优势、潜能及不足,用开放、包容的心态对待每一次教研活动,才能够做到相互交流、相互吸纳、共同成长。
摘自:《学前教育》2015.10
编辑:cicy
上一篇: 幼儿园园本培训制度
下一篇: 主题环境如何支持孩子——一次教研活动带给我们的思考
最新文章:
热门推荐:
已回答相关问题:
- 第一次代中班!第一天怎么组织活动!组织什么活动? 面具爱人 阅读人气:66
- 小班语言活动《放风筝》求活动过程 Poison 阅读人气:37
- 半日活动要上小班科学《圆形朋友》,怎样组织?我是新... 夏是我光 阅读人气:8
- ...认识自然,了解自然,有了很大的帮助。 开... A-vicky 阅读人气:19
- 这学期大家打算弄什么主题活动呀?主要有什么能和区角... 大胖家的喵 阅读人气: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