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国儿童文学教育的嬗变与目标选择
作者:季红琴 来源: 上传时间:2016-01-06
[摘要]人们对儿童文学的认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所变化,直接影响着人们对儿童文学教育目标的确定。传统的儿童文学教育注重语言的认知,在教学方法上强调识字和识记。随着教育教学的改革和新教材的引入,儿童文学教育更偏重价值引领,注重儿童的理解和道德内化。未来,儿童文学教育应更着眼于儿童的诗性生存,以显现儿童的生命本真。
[关键词]儿童文学;儿童文学教育;教育目标
关于儿童文学的概念可谓众说纷纭,黄云生将之界定为“专门为儿童创作并适合他们阅读的、具有独特艺术性和丰富价值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总称”;[1]北师大等五所高校所编著的《儿童文学概论》则将之界定为“根据教育儿童的需要,而专为少年儿童创作、编写的,适合他们阅读的文学作品”。这一定义影响范围较广,但也有学者认为其未能解释儿童文学的内在规律,并给出了新的定义:“儿童文学是艺术地表现儿童眼中的世界和他们的内在心灵世界,适合于他们欣赏,有助于培养他们成为健全的社会的人的文学”。[2]基于此,我们可以发现儿童文学教育就是借用儿童文学来培养儿童认识和欣赏自己与世界的教育。
一、走向现代的中国儿童文学
当下对儿童文学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五四”时期,以周作人和胡适为主要代表人物,他们认为儿童文学是以儿童为本位的文学,以娱乐儿童为目标,因此应把儿童的兴趣放在首位,而不应把成人的思想灌输给儿童。在此之前,作为实体的儿童早已存在了上千年,但作为与成人相应的儿童群体却是缺失的,儿童只有在“人们认识到重视儿童的特殊性、尊重其兴趣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时,儿童才开始被作为独立的人。一旦儿童被认为是独立的人,一种适应于他们的文学——儿童文学便应运而生”。[3]但“五四”时期的儿童文学也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对儿童文学教育的理解也主要是指“文学作品对于满足和发展儿童精神、儿童心理、儿童审美意识及文学鉴赏等方面所起的作用,简言之,即‘艺术造就完整的个性”’。[4]胡适、周作人的儿童文学观对以往一味地教训儿童、不知理解尊重儿童的传统教育观有很强的冲击,但也过于强调顺应儿童,而未能认识到儿童文学的启蒙教育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儿童文学的发展屡遭挫折,文革中诸多儿童文学家的思想遭到批判,朱自强对此评价到“五十年代与六十年代之交的中国儿童文学从教育工具主义转向政治工具主义,是走向了违背现代化方向的倒退之路”。[5]改革开放后,中国儿童文学迎来了新的春天,“儿童本位”论被提到主导地位,儿童文学研究领域得到很大的拓展,但也伴随着新的理论上的难题,最为明显的就是如何界定儿童文学,由此出现了一批研究儿童观的学者。回顾我国儿童文学发展的历史,可以让我们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当下儿童文学教育的走向,进而为其目标的确定提供一定的参考与指引。
二、中国儿童文学教育目标的转变
儿童文学能从儿童生活的各个方面获得主题,然后通过艺术化的表现手法,生动有趣地表现出人物的思想、行为,从而让儿童爱上儿童文学,这决定了儿童文学教育的功能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帮助儿童认识生活世界、发展想象力、丰富情感体验、健全人格等。然而,从传统来看,无论是广义的儿童文学教育还是狭义的儿童文学教育,都未能充分发挥儿童文学的多种教育功能,而多局限于通过儿童文学发展儿童的语言能力。如在当前的幼儿园教育中,严格意义上并不存在儿童文学教育课程,儿童文学教育常常包含在幼儿园五大领域,尤其是语言教育领域之中。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下儿童文学教育是以语言学习为依托而进行的,其目的是帮助儿童进行语言认知,因此当下幼儿园儿童文学教育的目标即是促进儿童的语言能力。
当前小学阶段的儿童接触儿童文学作品的来源有两个,一是课外的故事书、玩具、长辈讲的故事等,另一个是小学语文教科书,其中80%的内容都可以归为儿童文学作品,虽然比幼儿园的儿童接触的范围广、作品多,但小学语文教育的主要目标是让儿童学会识字、口语交际、阅读、写作等,其中又以阅读和写作为主,因此小学阶段儿童文学教育的目标实际上已被窄化为培养儿童的阅读能力,包括认知分析的能力、审美鉴赏的能力、联想扩展的能力等,这些仍然可以归为语言认知目标。
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当下的儿童文学教育开始进入到精神层面,注重对儿童进行价值指引,以期能将未成熟的儿童引导为健全的社会人。而人们社会生活中的共同行为准则就是道德,所谓道德人格“即作为个人人格的道德性规定,是某个个体特定的道德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的有机结合”。[6]儿童在接受儿童文学教育时能够体验到一个全新的世界和新的人生乐趣,儿童能自由地在现实世界和想象世界中遨游,从而解放自己的思想,实现生命价值的自我超越。这也就为儿童的道德发展提供了价值引领,即能以轻松愉悦的方式帮助儿童建立正确合理的人生观、价值观。儿童文学所表达的基本是人类所共通的美德,如诚实、善良、勇敢、智慧等,当儿童被儿童文学中的文学形象所吸引时,便会有身临其境之感,并让自己扮演所喜爱的角色,此时儿童便能体验到儿童文学本身所想要表达的道德情感,并能在作品的引导下作出正确的道德判断。
儿童文学教育的价值引领尤其体现在两代人通过阅读儿童文学作品所建立的一种和谐温馨的成长氛围。一方面是在家长、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作为自己道德判断和建构的主体,能够更好地促进自身道德思维的发展;另一方面对家长本身也有积极的作用。成人阅读儿童文学作品,能够激发起内心深处最美好的回忆即有关童年的感觉,这种回忆不仅可以让成人处于一种美好快乐的情绪中,作为共同阅读的儿童也能感受到成人的情绪,从而更好地融于作品中。同时,成人都是大儿童,通过回忆自己的童年,能够更容易地体会儿童的情感,更好地了解儿童、倾听儿童。许多儿童文学作品不仅是写给儿童的,也是写给成人的,成人通过阅读这些作品可与儿童实现对话,对话的过程既是了解儿童的过程,也是了解成人自己的过程。此外,成人可以通过阅读儿童文学作品来与儿童共同成长,孩子拥有自己的天赋与喜好,父母的成长就是学会让儿童离开自己,儿童文学作品可以帮助儿童做好成长的准备,也可以为家长、老师接受和支持儿童成长做好心理准备。
总之,儿童文学教育的内容都是来自生活而又超越现实生活的美好想象,能够为儿童打下扎实的人性基础,引导儿童感受真善美,从童年起在其灵魂深处种下美好的种子,让其在成年后也能有向上向善向好的成长力量,成为一个人一辈子的精神资源。可见,儿童文学教育的价值引导并非就是思想品德教育,而是让儿童体会“人之为人”的最基本的情感情操,属于人文教育对儿童成长的关照。
三、诗性生存:未来儿童文学教育的可能目标
儿童不是以理性为依据的存在,他们生活在童话之中,在他们眼里,这个世界就是一个童话的世界,这属于典型的故事逻辑、诗性思维。孩子们“一开始就用的玄学不是现在学者们所用的那种理性的抽象的玄学,而是一种感觉到的想象出的玄学,像这些原始人所用的。这些原始人没有推理的能力,却浑身是强旺的感觉力和生动的想象力。这种玄学就是他们的诗,诗就是他们的世界。”[7]这种诗性的思维品质和存在方式,意味着儿童的存在与儿童文学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他们面向的是感知世界,鲜活的世界在他们的眼中就像文学故事一样丰富。儿童正是以这种存在方式与这个世界进行交
流,文学式存在或者诗性生存正是儿童本真的反映。
与此相呼应,儿童的文学教育应是为儿童提供诗性生存的精神维度和空间的教育,让孩子们有丰富的精神生活,心存美好生活和希望,在文学的世界里积攒情绪和情感健康发展的力量,进而引导儿童本真状态的显现。未来的儿童文学教育就是要在语言认知、价值引导的基础上,更重视儿童精神成长的人文环境创设,让儿童在生活和存在中自然显现自身的本真存在。上个世纪20年代魏寿镛、周侯予曾在《儿童文学概论》中对当时的儿童文学教育有过这样的描述:“教师教,教儿童文学,儿童读,读儿童文学,研究儿童文学,演说儿童文学,编辑儿童文学,这种蓬蓬勃勃勇往直前的精神,令人可惊可喜”。[8]未来在教育改革的推进下,能否再出现此种可惊可喜的场面呢?如今儿童文学作品已成为儿童阅读的主要内容,只是儿童文学教育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需要进一步的教育改革。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不仅有助于儿童学习语言,更有助于儿童成人。随着人们对儿童认识的加深,儿童文学教育将不再隐含于其他教育之中,而会作为儿童的一种生活方式,融入儿童自身的本真状态中。
参考文献:
[1]黄云生.儿童文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3.
[2][3]章红.儿童文学观演变之评述[J].学前教育研究,1996,(2).
[4]王泉根.论儿童文学教育主义的来龙去脉[J].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4).
[5]朱自强.中国儿童文学与现代化进程[M].杭州: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00:309.
[6]肖川.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1.
[7][意]维柯.新科学[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182.
[8]魏寿镛,周侯予.儿童文学概论[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4:65.
摘自:《学前教育研究》2015.12
编辑:cicy
上一篇: 儿童英语合作学习的内涵、特点与实施
下一篇: 浅谈亲子阅读的意义
最新文章:
热门推荐:
已回答相关问题:
- 想借鉴一篇与主题教育有关的论文,有没有人能帮帮我? 嘟嘟 阅读人气:13
- ...能幼师征稿”圈子内点击“小相机”发布 3、点击加号,... 师乐汇 阅读人气:774
- ...的书……” 三、关注孩子——要留给孩子多一些时间 “现... 英子 阅读人气:361
- 我们可以从什么角度以什么方式科学的与家长合作? 要你好看74143 阅读人气:21
- 六一儿童节,有没有适合托班表演的节目,3岁左右。要... 阅读人气: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