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趋向——学前教育的文化适宜性问题(十)
作者:朱家雄 来源:华东师范大等教育学部学前教育学系 上传时间:2016-01-07
当前,“全球化”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工作者思考学前教育发展趋向的一个重要前提。对于“全球化”,不同立场的人就会有截然不同的看法,学前教育领域同样如此。
对于“全球化”的褒贬
全球化,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日益凸现的一种现象,已成为当今时代的基本特征。全球化是伴随着电力的使用、广播的兴起、电话的出现、新闻出版和电视的普及等迅速形成的,这其中的任何一项技术进步都比不上当今互联网的发展,可以说,互联网已成为当今全球化进程最强有力的推手。
全球化,指的是物质、精神产品以及人员的流动冲破了区域或国界的限制,流到了地球上的每个角落。全球化的最初形态是货物与资本的跨区域、跨国流动,随即产生经济管理组织与经济实体,以及文化、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精神力量的跨区域、跨国交流、碰撞、冲突与融合。在全球化进程中,人员流动是物质和精神最高程度综合的流动。
全球化,最初以经济为核心,随后涉及政治、文化、社会、科技、军事、安全、生活方式等诸多与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各个方面,包括学前教育在内的教育也必然地被涉及了。
人们对全球化褒贬不一。褒扬全球化的人,会宣称这是未来人类发展的大趋势,它会给整个世界带来空前的进步和繁荣;贬斥全球化的人则断言,它只会给强权政治带来福音,而会给发展中国家带来贫困、战争甚至文化灭绝。
在学前教育领域,人们对全球化也会作不同的判断。褒扬全球化的人,会声称标准化的、适合儿童发展的先进教育理念和高质量的教育实践会通过全球化的进程得以实现;贬斥全球化的人则断言,全球化的进程会不顾文化、地域、经济等状况的差别,使学前教育跌入充斥着不切实际的标准、评价的陷阱,这会是学前教育的灾难。
在褒贬如此不同的议题面前,我们要的不应是“选择性地站队”,而是作出“利与弊的权衡”。
全球化曾给学前教育
带来过什么
全球化突起于上世纪80年代,适逢我国包括学前教育在内的教育改革的起始阶段。改革开放后,一些来自西方的学前教育理念开始在我国传播。特别是当时全美幼儿教育协会(NAEYc)推崇的“发展适宜性教育实践”(DAP)理念,更是以全球化的方式在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学前教育界得到传播和推崇,使“以儿童为中心”的理念“深入人心”。
从表面上看,社会达尔文主义所倡导的理念正在“兑现”,这种理念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最合理、最有效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会得到广泛普及,并取代受传统束缚的本土教育理念,这一发展趋势的结果是:教育实践和理念在全球化过程中不断趋同。例如,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东方国家和地区的政府和学者,都在积极推行这种“普
世性”的教育理念和实践。
但是,从深层次看,事实并非如此。换言之,世界各国的学前教育并没有因为全球化的进程而变得越发相似,在基本实践方面并没有比以前更加趋同;在我国,学前教育实践并没有因为DAP等西方教育理念的推行而发生实质性的改变,而在教育实践中产生的诸多纠结和问题则恰恰大多或部分就是来自我国的学前教育理念和实践在全球化过程中与西方的不断趋同。
美国人类学家托宾在《重访三种文化中的幼儿园》一书中这样描述学前教育的全球化:“与其他国家相比,美国的幼儿教育无论在幼儿园的园所数量还是在平均服务的质量上都比较落后。关于这一点,2001年经济合作组织(OECD)的报告中有明确说明,但这并不影响美国在全球传播早期教育理念和课程中居世界领先地位。输出教育理念和方法在国际贸易中是重要的生财之道。一方面,美国在国内为建立良好、完整的早期保育、教育体系常常捉襟见肘,另一方面,美国在国外销售‘美国制造’的高瞻课程、方案教学和其他课程并使之在全球传播,这些绝非偶然。美国幼儿保育教育体系七零八落、时常变动、争论不休的状态为国内早期教育研究、培训和课程创新工作提供了用之不竭的广阔市场。高瞻课程和其他美国研发机构在国内市场中通过有资助的、有合同保障的研究得以推出产品元件,然后再通过改善产品将其推向海外……中国是目前美国出口早期教育课程的一大消费者。”
这番论述是客观的,因为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是强者而非弱者,全球化的最大弊端之一就是全球化所推行的物质、精神产品都是基于推行者的价值取向的。
全球化的进程必然会遭遇阻击,其对冲物就是“多元文化”。学前教育也不例外。
托宾在《重访三种文化中的幼儿园》一书中报告了他们的研究结论:“中国的早期教育借鉴大量的西方理念,正方兴未艾。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幼儿教育界会不停息地引进。事实上,我们在中国的最后一轮访谈显示,幼儿教育界对外来理念已不似从前那般如饥似渴了。”“中国幼儿教育界强力推行的以儿童为中心的进步主义教育,在人们对中国传统教育理论和实践中的价值观重新认识中得到平衡。这预示着大张旗鼓地借鉴西方理念的时期很快会被一个使外来之物本土化、中西理念融合一体的时期所取代。中西融合的进步主义教育兼收并蓄杜威的教育理论、维果茨基理论、方案教学、瑞吉欧教育方法、儒家思想、中国社会主义原则以及一贯重视记忆、练习、掌握、知识和批评方法的中国传统教育思想。”
托宾在《重访三种文化中的幼儿园》一书中引用了笔者的观点:“中国教育的全球化就像钟摆一样,在闭关自守和对外开放之间来回摆动。但与钟摆不同的是,它没有一个终点、固定点或预设点,相反,随着新型融合式教育的出现,国外和国内各种理念和因素的结合会给钟摆一个新的悬挂点,使钟锤摆动的幅度和位置不断地变换。一个多世纪以来,作为全球理念流通中处于消费端的中国,好像已做好理念供应者的姿态。或许,美国、日本和其他国家在不久的将来会转向中国的幼儿教育去寻觅有创新性的理念。”
在全球化背景下
传承中华优秀文化
面对全球化这把“双刃剑”,只有权衡和把握其利与弊才会有益于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
学前教育尽管受制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宏观因素,但还是会有学前教育工作者追求心中的理想的,这是一种“基于世界大同理想的意识形态”,应该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尊重。
学前教育即使再具有特殊性,毕竟还是隶属于教育范畴,毕竟具有传递文化、稳定社会等功能,这是一种“基于平等世界理想的意识形态”,也应该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尊重。
崛起中的中国,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必须思考和解决诸多由全球化带来的新问题,诸如:各种文明以及价值观的冲突、霸权主义的盛行、文化多样性的减少、各种文化的融合及创新、部分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资源的掠夺、贫富差距扩大的可能,等等;在包括学前教育在内的教育方面,必须思考和解决教育的根本价值和目的,那就是我们要通过教育培养怎样的人,我们所培养的人如何才能更好地应对全球化所带来的利与弊,以期既能让他们成为“世界公民”,又能让他们成为“现代中国人”,让他们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再创中华民族的辉煌。
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我们不可能脱离文化去思考和解决自身的问题。我国的学前教育应该而且可以借鉴和吸取异文化中关于学前教育的理念和方法,但是我国的学前教育理当为保持中华优秀文化作出应有的贡献。具体地说,当社会剧烈变化时,当全球化的感觉越来越明显时,当自身传统价值观处于危境时,作为担有保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责任和义务的学前教育,要坚持让成长中的幼儿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而不是否定自己的文化,去认同来自霸权主义的文化。
我们很高兴地看到,当前在国家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背景下,在各级各类教育聚焦于“立德树人”的背景下,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潮流正在我国学前教育领域兴起和涌动。这种变化符合我国学前教育应有的价值观和根本目的,我国的学前教育从理念到实践将会随之发生变化。
摘自:《学前教育研究》2015.12
编辑:cicy
上一篇: 关键经验:概念辨析与价值阐释
下一篇: 弘扬传统文化的“照着讲”与“接着讲”
最新文章:
热门推荐:
已回答相关问题:
- ...要留给孩子多一些时间,解读好身边的每一位孩子的... 英子 阅读人气:361
- 求助,求助 求推荐一篇 学前班语言公开课,,,, what1 阅读人气:12
- ...我对这件事印象深刻… 如今,我已为人师表,投... 猫科女孩 阅读人气:282
- 有效的利用种植园地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A-vicky 阅读人气:19
- 对于隔代教育的看法都有什么??? 註 題 詓 阅读人气:13
相关文章
周排行
- 1 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素养
- 2 学习一故事:发现孩子的“哇时刻”
- 3 儿童观
- 4 移情
- 5 幼儿发展评价意义
- 6 论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教育活动
- 7 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评价
- 8 幼儿园教育:理论的错读、误用与...
- 9 一个早已提出却难以得到关注的重...
- 10 探索社区早教活动站的联动运行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