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测量大树》看科学探究活动中材料提供的有效性
作者:王怡 来源: 上传时间:2016-04-05
镜头回放
在大班科学探究活动“测量大树”中,教师设计了以下环节:
1.出示工具,激发幼儿测量的兴趣。
2.寻找最适合测量大树粗细的工具:提供自然测量物;幼儿合作尝试寻找适合测量大树粗细的工具;讨论、小结测量方法;再次用正确的方法进行测量。
5.用绳子测量,找出最粗的树:幼儿分组竞赛,找出最粗的树;找出两组中最粗的树。
4.经验提升,用软尺进行测量。
点评
幼儿的思维具有具体形象的特点,而操作材料则是幼儿思维的媒介和助手。在科学活动中,投放准确、适宜的操作材料,为幼儿提供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的时间与空间,是幼儿习得科学知识、经验,达成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和手段。脱离了操作材料的探索将是一纸空谈。从《测量大树》整个活动过程来看,环节清晰,层层递进,教师提供给幼儿多种操作材料,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尝试,探索用多种操作材料测量大树的适宜性,从而让幼儿获得相应的科学经验。因此,教师要帮助幼儿置身于能产生探索行为的环境中,及时提供丰富的、操作性强的、符合幼儿探索需要的材料,支持和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与材料互动。尤其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幼儿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并产生探索的欲望,是以环境和材料为依托的。所以,教师在进行科学活动的材料投放时,必须注意材料的有效性。
材料投放要“精
精,精心、精确。《指南》中指出:“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其中“丰富”并不等同于“种类多、数量大”,在材料的选择上应注重材料对操作活动的使用价值。在《测量大树》活动中,第一环节在工具的提供上我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吸管、积木、尺子、牙签、铅笔、绳子,这些工具中尺子是有刻度的,牙签是短的,绳子是可以弯曲的,测量工具的特性各不相同。每一种材料的左边我都贴上红色的起始线,让幼儿尝试按一一摆放挪位的方式,算出有几个××的长度,例如“有5个吸管这么长”。在使用吸管、积木、牙签、铅笔时,幼儿能两两合作熟练地围绕腰线摆放挪位,量出大树的粗细;在运用尺子测量时,幼儿会两两合作,一边测量一边看刻度,得出有几个10厘米那么长;在运用绳子测量时,幼儿能两两合作,一个人按住起点,一个人围绕腰线将测量绳绕一圈。通过对几种不同特性工具的对比,幼儿很快就发现绳子是最适合测量大树粗细的一种工具。
材料摆放要“准”
准,指的是材料投放的位置和时机。桌上还是桌下,活动前摆放还是活动中摆放,都需要根据活动需求认真考虑。摆放时间过早影响前一环节的操作,摆放的位置过于显眼会影响幼儿活动的注意力。在《测量大树》中,我是将测量材料放置于一个小筐中,摆放在幼儿的座位前面,在活动的第一环节方便幼儿来拿;由于本节活动是要测量大树的粗细,因此,在大树的树干部位,和幼儿视线基本等高的位置,提供“腰线”这一材料,方便幼儿围绕腰线测量大树的粗细;在选择好最适合的测量工具——绳子后,幼儿要尝试用笔记录自己的测量结果,我们将记录的笔投放在大树旁边,方便幼儿合作记录。这节活动的第三环节是幼儿分组竞赛,找出组中最粗的一棵树。首先在场地的安排上,我运用生态园中地面涂绘的大圆划定范围,分别为红队和黄队。选择了粗细不一的四棵大树;其次我在腰线的提供上区分了颜色,红队选用红色的腰线,黄队选用黄色的腰线;最后在红队的四棵大树下,我分别提供了红、黄、蓝、绿四种颜色的笔,在黄队的四棵大树下,我分别提供了紫、橙、黑、灰四种颜色的笔,通过这样的方式,幼儿很快就用绳子测量出自己组中的哪棵树最粗,测量结果也很好区分。
材料提供要“巧”
巧,指的是方便幼儿操作、实验以及验证结果。在科学活动中孩子的记录环节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其一,有利于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通过记录,教师可以一目了然地知道,哪些幼儿使用了哪些材料,哪些幼儿对材料的操作不感兴趣,为什么?这样,教师在进行指导时就会心中有数。其二,有利于幼儿学习自我计划、自我调控。在有限的时间里,有的孩子可能不能一次完成操作或忘记了之前自己的操作情况,记录能有效地提醒幼儿,哪些已经完成了,哪些还没有玩,什么材料发生了什么现象等等。所以,在幼儿与材料的相互作用中,教师应鼓励幼儿表达出对材料的各种认识,用记录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测量大树》中的测量,在第一环节寻找最适合的测量工具时,幼儿一致发现绳子是最适合的工具,接着幼儿归纳出测量大树粗细的方法,最后幼儿用适合的工具、正确的方法,找出自己组中最粗的大树。在这一环节中,我提供的是白色的绳子。活动前我将大树上贴好颜色标记和腰线,在每棵大树下面,摆放与大树颜色标记相同的彩色笔。当幼儿测量好大树后,用彩色的笔在白色的绳子上画上一条线,再去换另一棵大树测量,用另一颜色笔画上线,以此类推。这样,在这条测量的绳子上,会有几种不同颜色的标记线。这几条线有很多作用:第一,让幼儿知道哪棵树是测量过的,哪棵树是没有测量过的;第二,标记的出现,让幼儿清楚地发现哪棵大树最粗,哪棵大树最细;第三,白色的绳子在下次进行活动时,仍然能继续使用。材料的提供巧妙地帮助幼儿解决活动中的重难点,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本节活动的最后环节,我提供了软尺,让幼儿在经过操作、探索后,获得了经验的提升,尝试用软尺,发现它的刻度,了解大树的粗细程度,也为下次活动做了铺垫。摘自:《幼教博览》2016.01
编辑:cicy
上一篇: 幼儿科学探究过程中教师引导的有效性
下一篇: 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策略
最新文章:
热门推荐:
已回答相关问题:
- ...出了创新的火花,原来种植园地不仅仅只限于开展我... A-vicky 阅读人气:19
- 我们可以从什么角度以什么方式科学的与家长合作? 要你好看74143 阅读人气:21
- 爸爸和妈妈 爸爸是一颗大树 妈妈是一颗大树 我是一只... 亻娟 阅读人气:8
- ...之前幼儿表达的内容。 这些孩子真的有自己思... 猫科女孩 阅读人气:282
- 半日活动要上小班科学《圆形朋友》,怎样组织?我是新... 夏是我光 阅读人气: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