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被同伴拒绝后的共情引导策略
作者:胡淼赵坤 来源:北京市朝阳区朝花幼儿园东坝园 上传时间:2017-06-23
4~5岁的中班幼儿进入到人际关系的敏感期,他们开始主动寻找策略适应幼儿园,发展良好的同伴关系就是重要策略之一。与此同时,幼儿被同伴拒绝的现象开始频繁发生。一般情况下,幼儿在被拒绝后通常会出现攻击性行为或自卑、退缩的行为.甚至有些幼儿不太敢去与别人交往了,这些行为反映出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发展不足。本文对不同场景下被同伴拒绝的幼儿进行共情引导,让幼儿学会正确面对拒绝,发展出良好的同伴关系及抗挫折能力。
场景1:他不想挨着我坐
木子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女生,特别喜欢和老师、小朋友分享自己的小故事。区域活动结束后小朋友们陆续回到座位上,木子搬着自己的小椅子挤到洋洋身边,说:“洋洋,我想和你坐一起。”洋洋说:“我和叶叶、哲哲是好朋友,而且我不喜欢和女生挨在一起。”木子的笑脸没有了,嘟着小嘴说:“那好吧。”搬着椅子坐到旁边的位置,眼泪吧嗒吧嗒地往下掉。
我走到木子身边,问:“发生了什么?”木子告诉我:“我很喜欢洋洋,想和他坐在一起,但是洋洋告诉我他有好朋友了,不想挨着我坐。”我抱了抱木子,说:“你被洋洋拒绝了,心里有点难受?”木子哭着继续说:“是的,我还是想和洋洋坐一起。”我静静地抱了一会儿木子,感受到她的身体渐渐不再颤抖,情绪也稳定了很多……
共情策略——
引导幼儿说出情绪,让其感受到被接纳和理解
当幼儿有情绪时,教师先停下正在做的事情,关注到孩子的存在。“停下来”这一动作给孩子的感觉是“老师很重视我、尊重我”。之后教师在看懂和听明白幼儿的表达后,用语言或行为来表达自己对孩子的理解和接纳。案例中,教师对木子说:“你被洋洋拒绝了,心里有点难受?”之所以用假设性语气而非肯定语气来表达,是因为对与不对,应该让孩子自己做判断。因为共情表达,仅仅是传达教师对孩子情绪的接纳,对孩子情绪背后原因的理解,而不是评价和批判。对于刚刚接触共情的老师,有时在共情表达时不是很到位,可以借助一个友善、鼓励的眼神,一个手势、一个拥抱,这些有时比话语更有力量。
只有通过换位思考,让孩子感受被理解和接纳,才能促进幼儿形成稳定的自我价值,建立自信心,为发展出良好的同伴关系奠定基础。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拒绝他人”这一行为,并没有绝对的对错,所以在这件事情上,老师不用急于做出评判,或者急于解决孩子之间的问题,只需要针对木子当下的情绪,表达出接纳的态度,让木子逐步恢复平静就可以。
场景2:他不想和我一起玩
区域活动开始了,喜欢科学区的几个小朋友都陆续选择了自己喜欢的操作材料进行科学探究。今天涵涵选择的是用打气筒打气球的游戏,洋洋也想玩这个,因为是涵涵先选到的,洋洋就问:“我们可以一起玩吗?”涵涵说:“不行。”涵涵拿着打气筒打起气球来,洋洋站在旁边闷闷不乐地一直看着涵涵玩。
这时,洋洋看到了不远处的我,跑过来说道:“我想和涵涵一起打气球,他不想和我一起玩。”我问:“老师知道你很想和涵涵一起玩,那你有没有问涵涵为什么不和你一起玩啊?”“我没问,他不喜欢我吧!”我又引导:“那你可以试着问一下。”洋洋走到涵涵身边问道:“你为什么不想和我一起玩?”涵涵快速地回答:“因为上次和你一起玩,你就没有把气球吹起来,这次你会用打气筒了吗?”洋洋摇摇头,回到我身边告诉我:“涵涵说,因为我不会使用打气筒。”我用恍然大悟的表情看着洋洋,说道:“哦,原来是这样啊,并不是涵涵不喜欢你,而是他觉得你不会使用打气筒才拒绝你的,所以你应该怎么办呢?”洋洋想了想说:“我应该想一想怎样使用打气筒,学会了再和涵涵一起玩。”随后,洋洋高兴地去找涵涵了。
共情策略——
引导幼儿明白被拒绝不是“我不好”
同伴关系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学前儿童认知水平与交往水平有限,因此在与同伴交往时往往会出现各种矛盾,从而使自己的情绪情感受到不同的影响。案例中,洋洋因为涵涵的拒绝而闷闷不乐,心里一直以为是涵涵不喜欢自己。老师引导洋洋了解涵涵的想法,让洋洋自己去解决同伴之间的矛盾。洋洋知道了涵涵拒绝自己的原因后,情绪也由一味难过转变成了要自己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利用共情引导洋洋意识到被拒绝并不是“我不好”,了解原因后可以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场景3:他不想被我打扰
“丹尼尔被拒绝了”是共情陪伴一场景主题课程中面向中班幼儿的一个集体教学活动。在这个活动课件中,小老虎丹尼尔一家到公园玩,碰巧遇到了星期三王子和哥哥正在一起玩,丹尼尔也想加入他们,但却被星期三王子拒绝了。星期三王子说,自己此刻只想和哥哥一起玩,并声称这是“兄弟时间”,不想被别人打扰。被拒绝的丹尼尔伤心极了,爸爸对此表达了遗憾,然后告诉丹尼尔:“当朋友不想跟你玩,你可以用别的事情来填满。”听了爸爸的话后,丹尼尔思考自己可以做些什么事情,这时,他发现妹妹玛格丽特正在独自玩车,于是他觉得和妹妹一起玩车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共情策略——
引导幼儿找到其他“好玩”的事情
中班幼儿已经开始有自主自发的同伴交往能力和挫折应对能力了。当幼儿接纳“同伴拒绝我是可以理解的”“被拒绝之后,我会难过、伤心,这是正常的”,就可以更好地接纳自己、接纳朋友,更好地应对交往中的问题了,如,可以自己一个人玩或找其他同伴玩。案例中的丹尼尔,当他被星期三王子拒绝后,经过爸爸的引导,选择和玛格丽特一起玩,并且玩得非常开心。
对多种情绪有体验和感受,能更好地帮助幼儿发展出共情能力。该主题活动中,后来,丹尼尔发现好朋友小欧也被星期三王子拒绝了,这时他就可以很好地共情小欧,丹尼尔告诉小欧:“今天是星期三王子和他哥哥一起玩的特别时间,我们可以以后再找星期三王子玩。”并主动邀请小欧加入自己和妹妹的游戏当中。
场景4:我不想制作道具
区域活动时,教师邀请在“餐厅”里游戏的天天和自己一起到美工区,为表演区的幼儿制作道具“大树”。“天天,表演区的小朋友需要做一棵大树当道具,你能和我一起帮他们做吗?”天天的眉头紧紧地皱了起来,非常不情愿地说:“我餐厅里的工作还没干完呢,如果我去做大树,这里怎么办?”听到天天的话后,我连忙说:“如果你不想去,可以直接拒绝我,没关系的,朋友之间是不会计较这些的。”听了我的话,天天连忙说:“那明天活动区游戏的时候,我再帮美工组的小朋友制作道具吧。”
共情策略——
引导幼儿理解“我”也可以拒绝别人
教师去邀请时,天天其实是很想拒绝的,但是碍于教师的“权威”,不敢表达出来。教师从表情和动作中观察到天天的“不情愿”,于是告诉他,当你不愿意时,是可以拒绝的。最后,通过教师的引导,天天把内心的真实想法表达了出来。
其实在幼儿园里,每个班都会有像天天这样不知道怎样去拒绝别人的孩子。教师可以通过角色扮演让幼儿理解:当别人在邀请自己做不想做的事情时,自己是可以拒绝他的,并告诉他自己现在在做别的事情,没有办法和你一起玩。
当面对幼儿被拒绝的情境时,教师不能因为觉得这只是一件小事而埋怨和奚落孩子;在幼儿述说自己的情绪时,要对孩子的诉说给予专注的倾听,让孩子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尊重和关注;最后,要非常耐心地引导幼儿做出认知的转变,以及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是包办代替幼儿解决问题。
摘自:《学前教育》2017.04
编辑:cicy
上一篇: 重视经验的全面建构
下一篇: 静候花开——从小班幼儿的“不守规矩”说起
最新文章:
热门推荐:
已回答相关问题:
- 北京西城槐柏幼儿园 刘玥祎 随心所语——《... 猫科女孩 阅读人气:282
- 夏天如何引导幼儿玩水? 贝爷 阅读人气:1371
- 如果晚上有家长打电话说,他还在今天在幼儿园被小朋友... 倪妮 阅读人气:34
- 各位老师大咖们,小班新开班,有一个宝贝有恋物现象,... 赵赵老师 阅读人气:2095
- 有效的利用种植园地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A-vicky 阅读人气: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