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在“玩”中学在“棋”中
作者:李晓静 来源:北京市大兴区十一建华实验幼儿园 上传时间:2017-06-28
玩具是儿童成长过程中最亲密的伙伴,也是幼儿园里最常见的物品,是幼儿“无字的课本”。玩具凝结着人类社会的文化历史经验,是人类文化的产物。成人有责任帮助幼儿理解玩具,促进幼儿在与玩具互动的过程中学习。北京市西城区曙光幼儿园的李楠老师提供的《棋手的挑战》这篇案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好玩具是如何促进幼儿学习的,教师如何利用玩具帮助幼儿掌握和理解玩具中蕴含的概念。案例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有趣的玩具、一次有意义的学习、一位有心的老师。
有趣的玩具
但凡看过幼儿玩“奇鸡连连”玩具的视频,都忍不住为这款玩具拍手叫好。叫好的理由是大家觉得这个貌似简单的“井”字游戏“太有意思了”。
这款玩具最大的特点是不仅“大可以吃小”,通过“套住”“移动”来一决高下,还可以“解套”。案例中,在第二局的时候,一名幼儿通过“解套”,一招赢棋,而在第三局时,另一名幼儿却因为“解套”,一招输棋。所以,一“解”输,还是一“解”赢,全看小棋手是否能记住棋的分步和推理出移动后的可能性。有趣可爱的造型、简单易懂的规则、变化莫测的棋子,让“奇鸡连连”具备了比井字棋更多的可能性和可变性,这一充满挑战的过程让孩子们对玩具爱不释手,不论输赢都依然享受着游戏的乐趣,就连成人都忍不住想上去一决胜负。
有意义的学习
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知识的关系,将学习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本案例真实地反映了玩具如何作为幼儿学习的中介,来促进幼儿实现有意义的学习。
在“奇鸡练练”的五局对弈中,有意义的学习是如何发生的呢?男孩权权刚开始只关注自己的棋,以自己原有的五子棋经验迎接挑战,并没有仔细思考应该如何布局。输了第一局后,权权才意识到不能无目的地出棋,对出棋要进行规划。游戏中,变化的棋局提升了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对弈”的玩法帮助幼儿学习去自我中心、从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在与同伴的共同游戏中学习统一协调,培养了耐性、持久性、合作与竞争意识。通过几局的调整,权权从无目的出棋到“统筹安排”,从关注自己到“纵观全局”,从“被动应战”到“主动出击”,最后反败为胜。幼儿游戏行为的这一系列变化,体现了新经验与原有认知结构中已有概念建立实质性联系的过程,正是深度思考、有意义学习的结果。
本案例中,幼儿有意义学习的发生实际上是具备了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的条件的。客观条件是“奇鸡连连”这款玩具本身具有的逻辑意义,其概念、规则、方法、步骤在幼儿的心理上是可以理解的,是在幼儿学习能力范围之内的。主观条件是幼儿的认知结构中对棋类游戏的原有经验,具备了建构新经验的基础条件。幼儿在理解规则、数学能力、社会性合作、策略运用的学习中,使“策略”“推理”这种潜在意义的新经验与认知结构中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使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得到改善,使新经验获得实际意义,即心理意义。
这种具有心理意义的学习过程,是生动活泼、积极主动、思维活跃、可迁移的深度学习,不仅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还能促进幼儿良好性格的形成,对幼儿的终身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和作用。
有心的老师
李楠老师的有心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读得懂玩具
李楠老师在分析该玩具的时候说“此棋非彼棋”,总结出了这款玩具的“大门道”在于“策略”,明确了这是一款“蕴含推理判断与策略部署”的玩具,适合大班幼儿操作。其核心的教育价值是幼儿的“逻辑思维获得发展”以及“观察力、判断力、记忆力和规则意识”得到培养,促进幼儿形成“善于反思、乐于坚持”的学习品质。
作为教师,分析总结出玩具的特点和蕴含的核心教育价值非常重要。它除了帮助教师判断该玩具适宜的年龄,更重要的是为教师找准观察的“点”、介入的“点”,提供依据。就像该案例中,因为李楠老师心中非常明确该玩具“策略”的特点和核心的教育价值,所以她在观察和记录幼儿游戏时,就能准确地提炼关键信息,记录幼儿如何根据当前的形式,来调整自己的方法和步骤。在分析幼儿行为的时候,才能对应玩具的核心教育价值,做出解释和判断。
在“三研究”的过程中,有很多老师反映不会写玩具研究案例,不知道应该如何介入游戏。其实这个问题首先是因为教师还没有“读懂”玩具。因为没有分析和提炼出玩具的核心价值,所以在观察的时候找不准观察“点”,出现“有观无察”,抓不住关键信息,也就无法依据这些关键信息作出分析和判断。
第二,读得懂幼儿
在本次游戏活动中,李楠老师貌似没有介入,其实她的介入在日常。本次游戏中之所以采取“不语”策略,恰恰是基于教师对幼儿的解读和分析。
教师首先依据日常观察和对幼儿的了解,认为幼儿“喜欢玩益智类玩具,思维清晰爱动脑”,有游戏的前经验准备,具备挑战的能力。其次,观察到“两名幼儿在游戏中情绪愉悦,享受与同伴对弈的乐趣,能平和看待输赢,没有出现消极情绪”。所以,教师将重点放在观察和分析幼儿上,分析幼儿遇到了什么困难,是如何调整和解决的,幼儿是如何在失败中总结经验,如何在自主游戏中获得新经验的建构。由此可见,“不语”是基于对幼儿的理解与信任,建立在对幼儿了解的基础之上。教师与幼儿的“息息相通”并不在于某一次活动中,而在于日常师幼共同的生活、学习中。
玩具“奇鸡连连”研究案例向我们呈现:一款好的玩具如何为幼儿的主动学习创造有利条件,让幼儿乐在“玩”中,学在“棋”中;一名好的教师,如何通过研究玩具、研究儿童,实现自身观察、分析、识别与判断能力的提升。
小小建筑师
山西省幼儿教育中心实验幼儿园宋书媛
积木区是大班小朋友特别喜欢去的地方。在这里,每天都“上演着”孩子们的游戏故事。这一天,煜璁、博栋、经博、旖苒、可心五名幼儿不约而同都选择了去积木区,积木区里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
情境1
想搭一个不一样的桥
做计划的时候,为了鼓励幼儿进行合作搭建,我有意识地请幼儿一起制定计划——打算去积木区搭什么?怎么搭?孩子们商量了一会儿,博栋和经博决定一起搭房子,旖苒和可心决定一起搭高架桥。煜璁说要搭一辆坦克。
我问他们:“你们打算先搭什么?后搭什么?”旖苒说:“我们先搭第一层高架桥,再搭两层、三层……”五名幼儿开始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我说:“可以尝试将你们的想法画下来吗?”五名幼儿想了想,决定由经博在纸上画他们的计划。
经博先在纸上画了一辆坦克和一座房子,然后可心来画高架桥。可心用线条将房子和坦克连接起来。旖苒说:“我们搭一个和以前不一样的高架桥吧?”可心说:“对,我们可以搭一个三层的。”博栋说:“搭一个可以拐弯的高架桥吧。”
我说:“我这里有一幅高架桥的图片,你们可以看一看和你们说的高架桥有什么不一样。”孩子们观察后,可心说:“图片里高架桥有三层,第二层从第三层下面穿过去了。”旖苒说:“我们一会儿就搭有穿越的高架桥,我来画!”旖苒用两条弯曲的线条从另外两条线条中穿过,穿越的部分还体现了遮挡。
孩子们完成计划后,拿着自己的计划进入了积木区。
分析
进入大班以后,我们班的孩子很喜欢在一起讨论计划。但是,我发现他们说完计划之后,在接下来的搭建中,往往还是各搭各的。为了能让幼儿产生合作搭建的愿望,我这次特意加入了他们的讨论,通过问题的引导,引发幼儿一起策划、协商,帮助幼儿对计划思考得更具体。为了能促进幼儿的符号表征能力,我鼓励幼儿用绘画的方式,把计划画下来,进一步支持幼儿符号表征能力的发展。当幼儿表达想要搭建与以往不一样的高架桥时,我及时提供了图片支持,帮助幼儿补充和丰富了关于高架桥的经验。
情景2
第一次亮相的圆角楼房
进入积木区后,博栋和经博开始搭建楼房。博栋先拿来两个四倍单元积木平行摆放,然后对经博说:“我们今天要搭的房子是弯的。”
博栋到积木柜里拿了两个大四分之一圆,然后在两个四倍单元积木的连接处用大四分之一圆分别与四倍单元积木进行连接,形成了四个圆角的底层。搭建好底层后,博栋选择用大圆柱积木放在底层上面来做楼房架空的支柱,搭到一半时,大圆柱积木用完了。博栋站在积木柜前观察了一会儿,然后从柜子里选了两块单元积木,他将两个单元积木合并在一起,来替代圆柱体积木,作为楼房架空的支柱,然后在支柱上面放了与底层同样的积木,完成了楼房第二层的搭建。
两名幼儿用同样的方法搭建完成了四层楼房,并在楼房的顶部用异形积木进行了装饰。
分析
我发现孩子们这次搭的房子和以前搭的都不一样,以前搭的房子都是直角的,而这一次的房子是圆角的。这说明幼儿敢于尝试选择不同的积木尝试用不同的方法体现房子不同的造型,体现出了幼儿的创造性与创新性。
博栋小朋友平常很喜欢在积木区游戏,积累了很多感性的经验,所以当发现圆柱体积木材料不够时,很快通过目测就找到了用单元积木做替代物,说明幼儿已经具备了以物代物的能力。
情景3
高絮桥土问题了
旖苒在搭建高架桥坡道时,先把两个大圆柱体摞在一起,四块单元积木两两并在一起摞起来,然后在圆柱体和单元积木之间放了一个斜三角完成了高架桥下坡第一节坡道。
接着,又拿了两块单元积木竖起来,然后将两个半倍积木和两个单元积木平放在它的上面当做高架桥第二节坡道的支柱。当她在上面放上斜三角形时,发现第二节坡道与第一节坡道一样高,没有能形成下坡,她就从下面的支柱中拿走了一个半倍积木,再次尝试将斜三角形放在上面,这次形成了下坡的第二节坡道。
在搭建第三节坡道时,旖苒直接将两个单元积木竖起来,在上面平放减少了一个半倍积木和一个单元积木当做高架桥第三个坡道的支柱,并在支柱上面放上斜三角形成了下坡的第三个坡道。她用同样的方法将坡道延伸到地面。
旖苒和可心在连接第三层高架桥的斜坡时,尝试了几次都连不上。旖苒对博栋说:“我们的高架桥有些连不起来,你们过来帮帮我们吧。”博栋和经博走过去,帮忙连接高架桥,但是正好遇到了高架桥的下坡拐弯处,两个人尝试了好几次都没能将斜坡连接起来,每个斜坡连接中间都出现了缝隙。博栋尝试用半倍积木盖在缝隙上,发现也解决不了这个问题。
分析
幼儿在搭建高架桥的过程中,反复尝试,自己解决了斜坡的问题,这和我们班最近组织的一次关于“斜坡”的集体探究活动是分不开的。集体活动中,幼儿一起探索了斜坡现象和斜坡与速度的关系,幼儿因为具备了这些前经验,这一次才能顺利地自主完成任务,并且找到了搭建斜坡的规律。
幼儿此时遇到了高架桥连接不上的问题,一开始希望自己解决,但试了几次都没有成功,转而选择向同伴求助。可惜,同伴的帮助仍然没有解决这个问题。幼儿这个时候并没有仔细观察问题出在哪里,所以没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景4
连接的问题解决了
博栋这时候回头看着我。我问:“你需要我的帮助吗?”博栋点了点头。我问:“你们的高架桥出现了什么问题呢?”博栋说:“高架桥之间总断开,连接不上。”我说:“为什么会断开呢?”博栋又仔细观察了一下高架桥,说:“有几个地方都没有连接好,有缝隙。”宋老师说:“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呢?”经博说:“我们应该从高架桥下坡连接口那里开始检查。”
博栋按照经博说的方法,开始从下坡最高处检查,一边检查一边把斜坡积木向上移,弥合缝隙,当检查到最后一个斜坡时,发现斜坡和旁边平铺的单元积木有一个较大的空隙。博栋看了看,拿来一个半倍积木填补在斜坡和单元积木中间,之前遇到的问题都解决了。
博栋开心地对旖苒说:“是因为高架桥的下坡一开始就没有连接好,所以后面才会出现缝隙,连接不上!”
分析
幼儿尝试了多次,没有解决高架桥断开的问题后,向我求助。我介入后,首先用提问的方法,引导幼儿注意问题。然后重复了博栋用半倍积木盖在缝隙上的动作,让幼儿仔细观察问题出在哪里。幼儿因为聚焦在问题上,所以发现了缝隙不是在这一个地方,而是从一开始就没有连接好,所以提出了要从第一个连接处开始检查,最后自己解决了问题。
教师介入幼儿的游戏,不是要为幼儿提供答案和直接的帮助,而是要想办法让幼儿关注问题,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情景5
应该把它们连起来
孩子们指着地毯上的积木,喊我:“老师,我们搭完了!”我问:“你们的计划都完成了吗?”这时,可心拿起计划图,看着地毯上的积木说:“我们的高架桥还没有和他们的楼房、坦克连起来。”
我说:“你们有什么好办法让它们连起来吗?”孩子们说:“可以把桥和路一直铺到楼房。”“对,还可以到坦克那里。”“可以通往我们想去的各个地方。”说完,五名幼儿开始改进他们的作品。煜璁负责搭建一条路,将自己搭的坦克和旖苒、可心的高架桥连接在一起。博栋、经博则是从旖苒的高架桥处往自己的楼房铺路,最后将高架桥的路与自己的楼房连接在一起。旖苒、可心一起帮助博栋为楼房添加了门。
孩子们的这次搭建活动圆满完成了。
分析
我之所以提示幼儿对照计划,是因为发现幼儿在之前的计划(图)中,是把各自的建筑物连接在一起的,但是在搭的过程中,幼儿基本还是两两或独自完成搭建。为了能够引发幼儿的合作搭建,我请幼儿想想怎么可以把自己的建筑物和别人的连起来。有了这个共同的任务以后,五名幼儿开始自觉、愉快地合作、分工,互相帮助。在各建筑物连接的过程中,幼儿的团队意识增强了,合作水平也获得了提升。
情景6
我们搭的是巨型作品
游戏结束了,在分享回顾的时候,经博和博栋自豪地说“我们这次把地毯上都搭满了!”“我们这次搭的是巨型作品。”博栋说:“我在搭楼房柱子的时候发现大圆柱积木不够用了,我就用两个单元积木来作替代。”可心说:“我刚开始想用两个小三角立起来当斜坡,可是发现有点陡,我就用其他两个斜三角来当斜坡。”为了让其他小朋友更能理解可心的意思,我鼓励可心带着小朋友一起到积木区,可心拿出自己搭建用的三角积木和斜坡积木一边比划,一边给小朋友讲解。
经博说:“我们还解决了一个问题。高架桥的斜坡连不上,我们从最高的地方开始检查,发现每一个斜坡连接都不能有缝,最后一个大的缝,被我找到一块积木把它正好填上,这个桥面就变平了!”
看到孩子们圆满完成了自己的搭建任务,听着孩子们自豪地分享搭建的经历,我由衷地为他们的成长和进步感到高兴。
反思
1幼儿的发展水平
此次搭建活动中,幼儿的很多方面都获得了发展。
在搭建技能方面,幼儿能运用“架空”“斜坡”“围合”的技能,创造性地搭建出具有艺术美感的弧形建筑物和具有穿插特征的高架桥,搭建水平又一次提升。在教师的提示下,幼儿开始关注建构物的细节,感知到各物体之间的连接,建立了局部与整体关系的感性经验。
在想象和表征方面,幼儿能以物代物,把自己的想法转化为象征物,还能对自己的建构物进行分析,加以描述。
在社会性发展方面,幼儿之间开始出现“合作建构”,为了完成共同的目标,幼儿之间能友好、愉快地协商、讨论,能接纳他人的意见,愿意分享经验。
在语言发展方面,幼儿愿意与同伴交流,并能有逻辑地表达,描述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搭建过程中,幼儿还表现出专注、坚持、自信、乐于表达的学习品质。
2教师的支持策略
我参与了幼儿计划的制订,引发幼儿的讨论与协商,并帮助幼儿将计划思考得更具体一些。当幼儿产生新想法的时候,我及时地提供图片支持,有效地帮助幼儿补充和丰富了经验。
当幼儿遇到问题不能自己解决的时候,我以介入游戏以提问的方式,帮助幼儿注意问题,发现问题,及时地肯定幼儿游戏中遇到问题积极探索、主动解决问题的精神,不仅增强了幼儿的自信心,还有助于幼儿良好学习品质的形成。
在幼儿的回顾中,我鼓励幼儿描述自己在搭建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是用什么方法解决的问题,除了帮助幼儿梳理经验,增强幼儿的自信心,还促进了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摘自:《学前教育》2017.05
编辑:cicy
上一篇: 棋手的挑战
下一篇: 在积木游戏中实现高质量的师幼互动
最新文章:
热门推荐:
已回答相关问题:
- ...喂,没有课堂纪律,一转眼,人就不见了,跑到教室... 江雪 阅读人气:1258
- ...:王孝丽 我是一名新的年轻教师,有很多知识是需要... 看不见听不见 阅读人气:135
-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孩子是家里的掌中宝”,现... A-vicky 阅读人气:19
- 夏天如何引导幼儿玩水? 贝爷 阅读人气:1371
- 小班孩子应该玩什么户外游戏? 猫猫如意 阅读人气: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