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拖延行为的原因探析和应对策略
作者:徐秀玲 来源:广州市荔湾区梁家祠幼儿园 上传时间:2017-10-05
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提到:经验的产生有赖于感觉器官接受外界刺激,然后由人对之作出反应,而作出反应时既要利用旧有的经验,又须作出新的假定,从而获得新事物和新意义,即知识。活动、思维和知识是结为一体的。由于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的限制,幼儿从一出生,就被“安排着”做许多事,吃喝拉撒完全依靠于成人。伴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生活经验不断丰富,自主意识开始萌发,这时候,就开始有“我要××”“我不要××”的需要出现。但是幼儿的时间观念尚未清晰,面对成人的催促,许多幼儿表现出拖拉、反应慢的现象,许多家长用尽方法,哄骗与严厉呵斥结合,依然不见效果。何为拖延行为?导致幼儿拖延行为的原因有哪些?面对幼儿的拖延行为,应当采取什么策略?这些是值得广大教育者思考的问题。
一、何为拖延行为
拖延(procrastination),源于拉丁文procrastinare,意为推至明天(puttingforwarduntiltomorrow)。其有正反两面含义:1.当结果尚不确定时,通过拖延以争取机会、做好充分准备、避免冲动,这种等待是比行动更有价值的。2.个体明知应该做的事情却拖延至最后一刻才做,并因此导致负面结果,这种等待是一种不良行为,具有以下三个特征:自愿、回避和非理性,即由行为者自愿自发,为了逃避某事而做的非理性的行为。
一般而言,我们形容一个人拖延或者拖拉,意指第二种含义,即“个体明知应该做的事情却拖延至最后一刻才做”的行为。拖延是一种很普遍的行为,甚至成为一部分人的生活习惯。幼儿时期是个性心理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各种习惯培养的关键期,对拖延行为的杜绝和教育应当及早开始。因此,能否对幼儿的拖延行为进行科学的判断分析,及时做好引导教育,对其日后的发展尤为关键。
二、幼儿拖延行为的原因探析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许多孩子成为家中的宝贝,许多事被代劳。但是,许多家长又有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不希望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因此,在幼儿入园前后,部分家长开始着急,催促着孩子按照自己的步调做事。面对家长的催促,部分孩子没反应或反应慢,甚至表现出一些拖延行为。要杜绝幼儿的拖延行为、对幼儿的拖延行为进行教育,应先弄清楚导致幼儿拖延的原因。
(一)自身因素
1.时间的感知经验不足
由于年龄、生活经验的限制,幼儿缺乏时间的感知经验,没有时间观念,尚未形成“什么时间做什么事”的思维。他们还不能支配、安排自己的生活。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在人园前,幼儿大部分生活是“被安排”的,包括什么时候吃饭、什么时候外出、什么时候洗澡……由于幼儿年龄较小,在入园前,大部分家长没有引导幼儿认识时间,幼儿对时间的感知仅仅局限于白天、黑夜、上午、中午、下午等,而对于具体的几小时、几分钟,幼儿并没有实际概念。
2.心理时间的“不满足”
时间有两种不同的定义,第一种是能够被时钟记录的物理时间,即客观存在的时间如几秒钟、几分钟、几个小时;第二种是个体主观意识到、感知到的心理时间,每个人对于时间的感知是相对的。
当我们从事自己喜欢、感兴趣的事情的时候,会觉得时间过得很快,而当我们从事不感兴趣的事情的时候,就会感觉时间过得很慢。因此,当幼儿从事自己喜欢的事情,如看动画片的时候,哪怕和父母约定好15分钟后就关掉电视,但是当时间到了的时候,幼儿会感觉才看一会。所以,面对父母要关掉电视的行为,部分幼儿就会“不认账”。同样,在被催促结束一项他们兴致正高的事情的时候,幼儿就会表现出拖延、反抗等行为。
幼儿出现的这种拖延现象源于其心理时间的不满足感,就像我们成人一样,拖延症患者晚睡的绝大部分原因,是还没从愉悦的下班时间中获得足够多的满足感。
3.主动性没有机会发挥
幼儿是特殊的个体、独立的个体。幼儿的年龄特点、发展水平的限制、在婴儿时期被呵护照料的经历等,使其主动性的发挥在一定程度上受限。在人园前,幼儿大部分生活是“被安排”或“被代劳”的。
笔者曾听一位家长抱怨:“我家孩子拖延现象特别严重,起床经常赖床,每次都得喊好几次才肯起。吃饭也慢,好好跟他说他不听,非得以命令式的语气跟他说话,他才肯听。可是我心里并不想用这种方式去要求他。可愁死我了!”这位家长的例子在生活中并不少见。多数家长面对拖延的幼儿,常采用呵斥和命令的方式。幼儿屈服于家长的威严,不得不去做某些事,但是由于内心的不情愿,动作极其缓慢,表现出来的就是拖延。成人忽略了幼儿的意愿,也忽视了幼儿的主观能动性。例如父母叫孩子起床、叫孩子吃饭等等,都没有事先与孩子有效沟通。孩子反复被要求做不想做的事,或不明白为什么要做某一件事,久而久之,积极性就会大打折扣,就表现出拖延的现象。
(二)教育因素
家庭和幼儿园是幼儿生活的主要场所。家庭的教养方式、教师的引导等,对幼儿的行为具有较大的影响。许多拖延行为的形成,与家庭教养方式和教师的引导有关。
1.家庭教养方式
一方面,在家庭的保护屏障下,幼儿失去了许多亲自尝试、锻炼的机会,没有足够多的成功体验,自信心、自我效能感等的建立缺乏足够多的条件,做事缺乏积极性;另一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自我意识开始萌发,开始有自己内心的需要,但家长没有注意到幼儿的需要,依然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安排幼儿做这做那,幼儿内心需要得不到满足,反而还被安排做没有心理准备或不喜欢的事,幼儿就会表现出拖延、反应慢甚至抗拒等行为。
2.教师的引导
在家中备受关注的幼儿入园后,适应幼儿园的一日作息需要有一个过渡期。许多幼儿在学习新的秩序、行为前,动作会比较缓慢,他们需要反复的练习、反复的学习,行为才能秩序化。这时,就需要教师耐心地等待和引导。幼儿的心灵较脆弱,他们很在意教师的评价,渴望教师的鼓励。当教师表现出不耐烦,或说出“你怎么这么笨!”“能不能快一点”这类话语时,幼儿的自尊心、自信心会受到很大的打击,甚至影响幼儿做事的积极性。
三、幼儿拖延行为的应对策略
(一)丰富幼儿对时间的感知经验
1.认识时钟
培养幼儿对时间的感知可结合幼儿熟悉的生活活动,如认识时针、分针、秒针,告诉幼儿当时钟上秒针移动一圈就是1分钟,当分钟移动一圈就是1小时。在此基础上,和幼儿做一个时间约定,如:“当时针指向7时,就是我们的起床时间”;“现在是下午5点,你想看几分钟动画片?”“20分钟。”“那好,现在时针指向5,分针指向1,等到分针移动到4的时候,动画片时间就结束了。”在父母自身做好“言出必行”表率的前提下,通过认识时针、制订与孩子的约定,孩子的时间感知经验就能得到不断的丰富。
2.用音乐或数数掌握时间
时间对于幼儿而言,是相对抽象的。接触了数字后,幼儿能够结合实物理解“1”“2”……“9”等。不少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发现,恰当地运用音乐和数数,可以有效地改善幼儿拖延的现象。如幼儿上厕所、洗手、喝水大概是播放一首《我爱洗澡》音乐的时间,幼儿可以根据歌曲的旋律感知时间;也可以一起数数,比如洗手环节,幼儿可以一边数数一边洗手,从“1”数到“10”,当数到“10”的时候,就意味着洗手这个过程的完成。播放音乐和数数,既可以达到提醒幼儿的作用,又能丰富幼儿对时间的感知经验。
(二)引导幼儿自我管理时间
幼儿是独立的个体,也是特殊的个体。家长的许多代劳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幼儿独立自主的机会。因此,应当把时间的管理权交给幼儿,引导幼儿以“小主人”的身份认识时间,规划时间。
日历是人们认识时间、记录时间的重要媒介之一。幼儿天性好奇、好动、好模仿,对于新奇的事物,总是能保持较长的积极性,随着幼儿自我意识的萌发,幼儿会要求自己做一些事。因此,根据幼儿的这些特点,家长、教师可以协助幼儿制作“我的小日历”“我的一日作息表”等,引导幼儿管理自己的时间。
在制作“我的小日历”“我的一日作息表”前,先与幼儿商量,协助幼儿理清一日活动安排,鼓励幼儿运用绘画的方式,记录特定时间段的小任务,如7点起床(画小朋友叠被子)、7点半吃早餐(画具体食物)、8点到幼儿园(画幼儿园房子)……通过时间的记录和安排,幼儿对于时间的印象会更深刻.,更能遵守这个约定。
(三)充分尊重幼儿的主观能动性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提出:“幼儿身心发育尚未成熟,需要成人的精心呵护和照顾,但不宜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以免剥夺幼儿自主学习的机会,养成过于依赖的不良习惯,影响其主动性、独立性的发展。”幼儿的自信心、自我效能感是在不断地尝试和成功体验中建立起来的。因此,作为家长和教育者,应当充分尊重幼儿的需要,尊重幼儿的主观能动性,给予其自我选择、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机会。放下“威严者”的姿态,多与幼儿沟通,把“命令幼儿做”发展为“为何做”“如何做”“主动做”。
(四)给予幼儿足够的等待和耐心
幼儿的性格特点、气质类型等存在差异性。有的幼儿是急性子,做事情急急匆匆;有的幼儿是慢性子,做事情慢条斯理。例如,学习新舞蹈或新动作时,急性子的幼儿不管会不会,都会胡乱比画,而慢性子的幼儿,则会经过慢慢看、摸索、推敲、试探等,才会有动作的产生。因此,对待幼儿的拖延行为,教师要结合其性格特点,给予幼儿多一点时间、多一点鼓励、多一点等待、多一点耐心,并巧妙运用榜样的示范和语言的激励,鼓励动作慢的幼儿,给予其充分的时间去反复练习、学习、适应。
“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幼儿时期是一个人个性心理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其行为习惯的形成,对其日后的学习生活影响深远。拖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一个人做事情的效率、积极性、自我效能感的建立等,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教育者应该判断导致幼儿拖延行为的原因,在尊重幼儿需要和自主性的前提下,丰富幼儿的时间感知经验,引导幼儿管理自己的时间,给予其足够的耐心,帮助其改掉拖延的习惯,促进其认知、情感、技能各方面全面发展。
原载《幼儿教育研究》(福州),2017.2.47~49
摘自:《幼儿教育导读》2017.06下
编辑:cicy
上一篇: 情境教育在社会性教育中的运用
下一篇: 从“我”到“我们”
最新文章:
热门推荐:
已回答相关问题:
- 北京西城槐柏幼儿园 刘玥祎 随心所语——《... 猫科女孩 阅读人气:282
- 小班幼儿新鲜感维持不久是什么原因?家长提问该如何回... LaJJuio 阅读人气:36
- ...,不要让她生来只做没有翅膀的凡人。是呀,尤其是... 英子 阅读人气:361
- ...,他妈妈很着急的来问我,为什么宝贝今天早上不想... 李月华cnyh 阅读人气:116
- 有效的利用种植园地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A-vicky 阅读人气: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