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教研三部曲——聚焦核心问题确保教研落地
作者:彭彤 付琪 王克朵 来源:北京市东城区教师研修中心 上传时间:2017-11-08
园本教研是提升园所保教工作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为了使我区园本教研工作能够深入开展、不断推进,每学期每位教研员都会在自己负责的学区内进行园本教研展示活动,在园所自愿报名的基础上,由一至两所幼儿园面向本学区的园所开放园本教研现场,再由教研员组织业务干部、教研组长针对教研现场进行研讨。通过这样的活动希望给业务干部搭建展示的平台,使他们得到锻炼,同时也通过交流、研讨活动,开阔教研组织者的视野、解决教研组织者在实践中的困惑问题。本文记录了东四五条幼儿园分部在报名参加展示后,教研员彭彤、执行园长王克朵、保教主任付琪在展示前的几次研讨,通过教研员对园所实践中问题的准确判断及研讨方向的引领、执行园长的推动与支持、教研组织者的不断反思与调整,最终解决了园本教研中的困惑问题,改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念,调动了教师自主研究的积极性。
走进现场发现问题
王克朵
我刚刚调入东四五条幼儿园,在分部担任执行园长。作为执行园长,既要从行政的角度不断聚焦核心问题,为教科研主任提供教研建议和帮助,又要引领教师贯彻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促进园本教研不断深化,为教师的自主教研助力。
“默默关注、认真聆听”,带着这样的想法和做法,我走进班级,走近教师,就班级工作、主题环境和幼儿区域游戏进行沟通和交流,了解教师所思所想及幼儿游戏情况。
“区域游戏投放低结构材料有一段时间了,你们有哪些方面的困惑和问题?”
“开始我不知道哪些是低结构材料。”
“我投放的低结构材料是纸板,孩子们玩了一段时间的平面摆放后,我考虑引导孩子们将纸板立起来,这样玩会更有意思,不知用不用在纸板两侧开槽改动一下。”
“将低结构材料投放进活动区后,每次看着孩子们操作,我不知道能不能指导。如果不指导,有的时候材料摆在那里孩子们摆弄几下就走了,玩的时间不长;如果指导,又担心限制幼儿想法和玩法,到底应该怎么办?”
“我们班孩子玩低结构材料‘管子’时,我只是在旁边看,有插小椅子的,有插枪的,每次在活动区结束后,我会请他们说一说‘插了什么?怎么插的?’,后来我发现,第二天孩子们就很踊跃地进入低结构区域,插的小椅子也从简单到复杂,真的是能坐人的靠背椅。男孩子插的手枪也是五花八门什么都有。我也挺奇怪的,我也没有指导呀。看到他们每天的游戏状况我也很高兴。”
……
我捕捉言谈话语中的信息,思考并渐渐理清了教师们的问题:有的教师的关注点依然在材料设计和投放上(即落在教师的“教”上,还没有把观念转变成正确的教育行为——落在幼儿的“学”上);有的教师已开始关注材料与幼儿的互动过程,但对怎样支持和推动幼儿游戏向前发展有困惑;有的教师在不知不觉中已关注幼儿的游戏状况,推动幼儿自主探究能力的发展。面对教师呈现的困惑,怎样利用一些巧妙的方法使教师发现自身的问题,调动大部分教师“研”的积极性,推动幼儿深入游戏呢?
付琪
我做教研主任不到一年,还是一名新兵,遇到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的机会,自然毫不犹豫地去争取。开学初,我主动报名承担本学区的教研开放任务。希望通过这次开放,帮助我在设计逐次教研活动时多一些思考,让我设计的教研活动能有效推动教师在实践中开展自主研究,提高教研的实效。
《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该尊重幼儿的发展适宜性,开展主动性学习”。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我园开展了“投放低结构材料,促幼儿主动发展”的园本教研。在近一个多学期的研究中,教师们用文字、照片和视频,记录幼儿与低结构材料的互动过程。借助教研活动,教师们对低结构材料的特点逐渐熟悉。一次次分析、研讨,从思想上教师们认识到,低结构材料给幼儿带来更大的自主空间,能促进幼儿主动发展。从行为上,教师仍然不自觉地“指导”幼儿按照自己的投放意图进行操作。这种现象在各个班级都能看到,只是表现程度略有不同。
从行动上改变已有的习惯做法,需要一个过程。身为教研组织者,我想在教研中引领教师自己发现问题,调动教师研的主动性,自觉自愿地进行调整,进而推动研究的进程。怎样设计教研活动才能实现这个目的呢?
彭彤
作为一名教研员,深入园所指导园本教研是工作的常态。实践中我常常发现存在以下问题:年轻的业务干部无法准确诊断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的困惑问题;或能够诊断出问题,但是教研活动的设计、教研过程与要解决的问题脱节,教研的实效性不强。针对这样的问题,我期望通过教研展示前的入园指导,帮助业务干部解决实践中的问题,推进幼儿园园本教研的进程。
为了了解东四五条幼儿园分部前期教研带给教师、幼儿哪些变化,教研中还有哪些急需解决的问题,我走进了幼儿园,进入到了中大班的活动区进行实地观察、了解。中班教师为幼儿提供了彩色的水笔帽,孩子们在教师提供的特制的圆形盒子中,按照赤橙黄绿青蓝紫的颜色有规律地排列,并一圈一圈地码起来……两个孩子的操作步骤是一样的。孩子自然的操作会是这样的吗?为什么排列出的规律这么高度统一?我的心中充满了疑惑。大班幼儿在用白色的塑料管子操作,兴趣很高,有探究的状态,而墙饰上呈现了幼儿探索管子玩法的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能够看出管子这个低结构材料激发出幼儿探究的主动性。看完班后我在思考:围绕着教研主题,班上现有的低结构材料真的“低结构”吗?幼儿的表现都是自主的吗?材料的差异和幼儿游戏状态的差异,哪些问题需要在教研中解决呢?
梳理问题确定方向
彭彤
在短暂的思考后,我与付老师、王老师开始第一次研前“研”。我问:“付老师,在前期教研以及刚才进班看到的区域游戏状况中反映出的问题有哪些?你有什么想法?”“两个班的材料都是低结构的吗?中班的材料为什么会呈现出高结构的状态来?”“教师研究的兴趣不高,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付琪
彭老师发现的问题,正是我上次教研活动中,问这位教师的问题。老师说,这是孩子自己想的操作方式,因为有一名幼儿每天都来玩这个游戏,其他的幼儿都在模仿。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我多次来到这个班。据我观察,凡是来这个区的幼儿,都在用相同的玩法操作。看来,老师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幼儿的影响。
彭老师与我们一起研讨,让我对“教研活动要研究教师的困惑问题”这句话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分析教师的困惑问题不仅在教研专题确定之时,更要落实到逐次教研活动之中。有些问题老师们已经意识到,但不知怎么解决;有些问题,老师自身还没有察觉,就需要我们帮助老师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找准切入点才能帮助教师从现象看观念,从转变观念再到转变行为,打开通往落脚点的大门。经过三个人的“研”,我对教研活动引领教师自己发现问题,调动教师“研”的主动性有了一些信心。
在彭老师与我们的谈论和探讨过程中,我们逐渐理清了教研活动的思路和方向:引导教师意识到在材料投放中存在的不敢放手的问题,感受低结构材料给幼儿发展带来的动力,进一步引导教师从关注材料本身的功能向关注幼儿的原有经验、帮助幼儿获得新经验转变,调动教师“研”的积极性。
调整计划关注核心
付琪
随着开放教研的临近,我设计出完整的计划。教研内容分成五部分:
(1)进一步理解低结构材料的定义特点;
(2)出示数字表格,了解教师的研究进程,关注幼儿游戏需要;
(3)教师自选材料,体验自主空间;
(4)高老师用ppt分享“管子”游戏的研究过程及带给她的思考;
(5)教师提出遇到的问题,集体研讨解决办法。
教研计划中,之所以设计数字表格,主要是基于以下想法。
各班低结构区,学期初投放的时候都是红红火火,而到了学期中却大相径庭,一些班级似乎遇到瓶颈。如,有些材料一连几天都无人问津,看似孩子们的游戏兴趣不高,老师想:怎么调整材料幼儿才爱玩呢?有的班级,幼儿对同一个材料的玩法完全一样,老师纠结:孩子这么玩有发展吗?更多的老师对如何实现材料投放的目标产生了疑问。不难看出,教师不断反思并调整材料,是为了赋予材料更多的教育功能,而不是满足幼儿的需要。为了帮助老师发现自己观念上的问题,我收集了近期各班幼儿游戏状况的数据和照片,希望利用表格的方式,让教师意识到,一些所谓的多种玩法是教师赋予材料的,而不是幼儿自主探究出来的。我们投放低结构材料的目的是促进幼儿的发展,而实践中教师却忽略了幼儿本身的游戏需要。
可是怎样做才能达到这样的目的呢?王老师看了我设计的表格给我提出建议——用数字说话,统计参与人数和不同玩法,引导教师关注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与需求。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我请教师们按照实际情况填写了表格。这样,表格中每位教师提供的材料后面,就多了一组数字。
教师填好后,我再次审视表格的设计和所传达的信息。相信教师在解读表格的过程中,能在交流、思考中读懂动态数字的含义。开放教研时,我会引领大家共同分析:为什么有些班级开展的游戏,能引发幼儿不断探索,参与人数不断增加;而有些班级的游戏教师一再推动,还是不能吸引幼儿,出现玩不起来的现象。引导教师从关注“物”(材料)转变成关注“人”(幼儿)。
表格的使用让每位教师的研究情况明晰具体地展示出来了。把这样的工具引入教研,才能点燃教师“研”的热情,推动教师自主研究,最终实现教研“落地”。
彭彤
付老师精心设计了教研活动环节,步骤清楚、形式丰富。但是,我们之前讨论的此次教研要解决的问题“引导教师意识到在材料投放中存在的不敢放手的问题,感受低结构材料给幼儿发展带来的动力,调动教师‘研’的积极性”并没有落实。
于是,我们在电话中开始了第二次三人研讨。
我首先肯定了付老师计划设计的用心,启发她想一想这样实施计划后能不能把之前讨论的问题解决、落实?如果计划和问题不呼应,那教研实效性不高,没有落地。我希望她认真想一想每个环节要解决什么问题,环节之间是否能达到推进教研进程、完成教研目标的目的。环节一,因为已经做了一个学期,教师对“低结钩材料”的概念早就烂熟于心,再重温概念的意义是什么?怎样设计环节才能让短暂的教研过程更紧凑?环节二,表格能够呈现材料以及教师行为的转变显现在幼儿身上的差异,但是这样做真的能触动步伐慢一些的老师吗?(在王老师的建议下,表格有调整)环节三,教师操作3种材料,老师的操作和幼儿有什么不同,可以迁移、借鉴哪些经验?和本次教研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关系?教研不应该仅仅关注“形式”,而是要让“形式”和“环节”为教研要解决的问题服务,确实解决教师在实践中的困惑,这样才能让教研“落地”……
付琪
按照彭老师的建议,我将计划调整为三部分:
(1)高老师用ppt分享“管子”游戏的研究过程及带给她的思考;
(2)出示数字表格,了解教师的研究进程,关注幼儿游戏需要;
(3)教师提出遇到的问题,集体研讨寻找解决办法。
调整后,我对照目标和两份计划反复看,也觉得自己安排的内容确实有点多,实效性不高。我试着用彭老师调整后的计划,自己按照顺序演练。我一边组织自己的语言,一边设想教师可能出现的种种表现,居然顺顺利利地过了一遍。而这之前用自己设计的流程,我一直没想明白,在老师体验活动后,怎么引出高老师的分享会比较自然。
由此,我彻底放弃了自己的版本,拿着根据彭老师建议调整后的计划认真解读。首先,高老师分享“老师不‘教’玩法,幼儿的表现反而能带给教师无限惊喜”,帮助其他教师开阔眼界,打开新的认知通道。然后,教师对照数字表格能发现,并不是每个班级的幼儿都有精彩的表现,差异显而易见,每位教师都会想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引发教师“研”的动力。最后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问题,现场求助,解决实践困惑。这样的设计,环环相扣,让我对开放教研信心倍增。
校验计划教研落地
王克朵
教研开放活动马上就要开始了,付老师在做着最后的准备,“低结构材料游戏现状统计表”参与人数一栏中,一列列地这样呈现着:
O一3—4,
O一1—4,
O一1O……
每一栏、每一组数字都是由小到大排列着。
“为什么这样呈现?这样能说明问题吗?"我急切地问。
“我担心,如果如实呈现幼儿参与游戏的人数,会打击老师的积极性。因为,有的班低结构材料区域到最后就无人问津了,没有幼儿参与。”付老师小声说。
“你放心,呈现数字并不是要批评教师,只有如实、客观地呈现才能引发教师的思考,.真正触动教师研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促使教研真正‘落地’。”“一定要让数字说话!让变化的数字说话!”我坚定地说。
付老师经过思考赞同了我的说法,马上进行调整,表格中的统计数字按照教师们上报的每种材料幼儿实际参与操作的人数呈现:
4一O一3;
1一O一4;
1O一0……
数字完整、真实、生动,很直接地反映了问题所在。
付琪
前来观摩的老师陆续就坐,我也按照之前准备好的内容,有条不紊地组织活动。在场的老师们看到高老师讲解的“管子”游戏,不时传来惊讶、感叹或是笑声。在热烈的掌声中,高老师结束了分享。老师们赞不绝口,有老师称赞高老师的低结构材料“管子”选得好,还没有意识到她更关注幼儿的需要。显然,第一个环节教师已经进入主动参与的状态。
简单小结后特别顺畅地就引出了数字表格。我逐一介绍表格内容,请老师们到前面随意看看大家的研究情况。站在表格前,老师们自由结伴,大部分在翻看多种玩法的照片。过了一会儿,开始交流,交流的声音越来越大。看到老师们交流的欲望如此强烈,我特意延长了教师自由交流、充分对话的时间。回到自己的座位,我请教师说说从表格中发现了什么。大家在愉悦的氛围中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可见,第二个环节激发了教师主动交流的愿望。
我还没说出第三个环节的内容,一位年轻的老师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激动地说:是我限制了孩子,他们才不爱玩我提供的纸牌。在大家自发的交流中,水到渠成地进入到第三个环节。教师在我的引领下,回顾幼儿的表现和自身的行为。我认真倾听、记录的同时,追问教师,接下来准备怎么做?此时,尽管在说自身的问题,教师的表情却都很自然,没有丝毫的抗拒,气氛很轻松,教师的思维也格外活跃。最后,在第一个环节认为高老师材料选得好的那位老师,主动谈参加教研的体会,她已经意识到教师不自觉的行为会限制幼儿的游戏,要在今后的活动中多看,少说。显然,第三个环节引发了教师对自身行为的反思,强化了“研”的动力。
一个半小时的教研结束了,整个过程我没有感觉特别用力地去“引”,各个环节的衔接自然顺畅,一气呵成。
王克朵
教研现场,幼儿游戏统计表格出现后,一列列、一行行真实动态的数字呈现,激发了教师们主动思考,引发了教师间的热烈讨论。教师发现幼儿人数变化趋势大相径庭,带着寻找原由的内在动力,与身边的教师进行交流。表格的运用恰到好处地让每一位参与者在宽松的氛围里,看到研究伙伴的同时也看到了自己。与同伴的碰撞中,教师能结合自身的教育行为,不断反思,并探讨改进方案。数字的运用让教师自发地与同伴对话、与自己对话,这才是落地的教研。
作为行政管理人员,我实施了默默关注、认真聆听、有效调研、找准关键点等策略,全方位、多角度了解教师需求,并引领教研主任关注教师发展需要,聚焦问题找准教研核心和切入口,不断提高其组织教研活动的实效性,提高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能力。而教师的专业发展一定来源于需求,忽视教师真实需求的教研永远是“空中楼阁”。我坚信有效的专业引领必然是“落地”的,而找准问题、满足教师们的“需求”是“落地”的关键。
彭彤
教研结束后,参加观摩的业务园长们还沉浸在刚才教研过程带来的惊喜中,热烈讨论起来,大家感触最多的是看到教师研究的积极性被点燃了,特别是那些“入门慢”的老师能够主动意识到自己在实践中的问题,在研究中看到了教师的认知冲突,落实了教研目标。付老师也充满感慨地说:“彭老师,放下您的电话我一直在想怎样做才叫‘让教研落地’,今天从教师们的反应看,真的是落地了。通过教研计划的调整,把要解决的问题与设计的环节对应,根据王副园长对表格的建议进行调整,我发现能够使老师们更自然、自主地发现实践中的问题,我看出了她们想改变的渴望和积极性,解决了当前的问题,‘教研落地了’,收获太多了。”看着付老师和业务园长们兴奋的表情,我也被深深感染着。
“教研落地”就是让组织者设计的教研活动能够和教师的需求对接,引起教师的认知冲突,让研究成为改变教师教育行为的内在动力。两次“研前研”,使教研的实效性得到了提升,达到了“落地”的效果。
摘自:《学前教育》2017.10
编辑:cicy
上一篇: 课题研究是超功利的
下一篇: 紧跟教研节奏和孩子共同成长
最新文章:
热门推荐:
已回答相关问题:
- 托班第一个学期,家长开放日上什么课好呢? 明明 阅读人气:2111
- 有没有老师上过中班健康食物的旅行的课,没有经验要去... 刘双 阅读人气:223
- ...不知道危险,完全不受规则约束,但是孩子的智商是... 扛花去看你 阅读人气:194
- 各位亲爱的幼师同行们,大家好!想请教你一个问题,就... 婷婷玉立 阅读人气:28
- ...越发孤寂。开始退缩不想做幼教了,到底是自己出了... yxm 阅读人气: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