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研四步走
作者:任宏 来源:浙江杭州市绿城幼儿园 上传时间:2018-05-31
幼儿园数学教育的价值在于帮助幼儿积累数学经验,形成“数学化”的思维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幼儿学习数学需要教师的支持,教师引导他们在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建构初步的数学概念,掌握基本的数学方法与技能。我园为帮助教师提升数学教育能力,借助专家资源,开展了“专家访谈一观摩研讨一分析调整一再次实践与反思”四步推进式的系列教研活动。下面以“6的分解与组成”为例与大家分享。
第一步:专家访谈
为了使教师在设计、组织数学教学活动时少走弯路,我们在教师设计教学方案前便寻求专家介入,由专家通过访谈帮助教师理清思路,准确把握数学内容知识,摸清幼儿已有经验,从而使所采用的教学策略更为适宜。
如,在专家访谈中,当讨论到怎么理解“6的分解与组成”这一数学内容时,教师的理解比较狭隘,认为6的分解与组成就是“把6分成几个部分,把几个部分组合成6”。经专家梳理,教师明白了“分解”就是整体可以分成部分,“组成”就是部分可以合成整体,也就是一定数量的物体可以分成几个部分,这几个部分又可以合成一个整体。
当讨论幼儿学习的已有经验、个别差异等问题时,教师起初认为针对“6的分解与组成”而言,幼儿的已有经验就是“5的分解与组成”以及超市购物的生活经验。经专家分析后,教师明白幼儿的数学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遵循幼儿的认知发展特点。每一个数学活动都应建立在全面了解幼儿经验准备的基础上。通过与专家的对话,教师逐渐明白必须深入思考所要教学的内容,幼儿的已有经验和应有经验水平,幼儿学习中的困难是什么,需要什么策略支持。至此,教师对数的分与合的理解更为透彻,知道它是理解加减运算的基础,实质上是数运算的前置。
当讨论到教学策略运用、环节安排时,教师想了很多教学策略,专家则提醒策略的选择要指向如何帮助幼儿理解整体和部分的关系,避免热闹、花哨。最终教师确定的活动方案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个部分是通过购物情境引起幼儿兴趣,引导幼儿尝试探索6的多种分法。第二部分是尝试根据“计划书”购物,在尝试用多种分法后让幼儿着重学习6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即6可以分成1和5,2和4,3和3,4和2,5和1。
第二步:观摩研讨
确定了活动方案后,研讨就转向教学现场,教学现场能帮助教师发现、解决更多问题。通过自愿申报、同伴推荐,由一名教师组织教学活动,其他教师观摩记录。起初教师的观摩记录比较零散,抓不住重点。为了帮助教师更深入细致地观察和记录,我们将观摩的教师分成内容组和幼儿学习组。内容组教师的观摩记录主要指向教师对数学内容知识的把握、策略的运用、环节的安排等;幼儿学习组教师的观摩记录主要指向幼儿数学学习过程。这样促使观摩的教师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去观察和记录。
观摩活动后,教师进行了集体研讨,有的教师认为该教学活动目标是感知6可以分成两个部分数,这两个部分数合起来是6,重点是理解6的组成和分解,难点是发现数组成的递增递减的规律,环节设计层层递进。有的教师认为执教教师创设了熊老板开店的情境比较有趣,第一环节以熊老板开店的情景邀请幼儿去购物,激发幼儿兴趣,在购物过程中解决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增强幼儿的探知欲;第二个环节幼儿帮助熊老板处理店里的购物订单,进一步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而处理购物订单的方法是灵活多样的,能力强的幼儿可以探索出多种方法,能力稍弱的幼儿也可以学到几种基本的方法。有的教师认为执教教师巧妙地把6以内数的分解与组成融人购物游戏中,让幼儿能在比较愉悦的氛围中通过操作来理解这个数学内容。在活动中教师对幼儿的回应积极,语言简练且指向性强,能够引发幼儿自主思考。有的教师认为在活动中幼儿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状态,与教师、同伴、材料积极互动。
尽管大家发现本次教学活动有不少亮点,但仍有问题存在,如大家觉得活动情境设计本身挺好的,“超市”里有不同价格和种类丰富的水果、饮料、饼干等“食品”,教师还设计了相关的任务卡,让幼儿根据任务卡操作。但是幼儿在操作中比较随意,并没有严格根据任务卡进行操作,买错东西也不知道如何解决,购物记录也没有好好做。情境设计是能吸引幼儿的,但为什么效果不好呢?大家认为,教师在设计活动方案时,要仔细考虑情境创设的合理性,考虑幼儿在购物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什么问题,怎么应对。教师应仔细了解幼儿出现问题的背后原因是生活经验不足还是没有理解数学概念,找准原因后再对原方案进行调整。
教师现场交流研讨,各抒己见,容易发现基于实践的真问题,有真问题依托,才有高质量的对话。教师不仅关注怎么把活动设计得生动有趣,如何顺畅地完成教学目标,而且深入反思幼儿的学习过程。
第三步:分析调整
接下来,在专家引领下,大家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到问题的根源,专家通过“你发现了什么问题”“如果是你会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等问题来引导教师进行分析、思考。大家认为该活动中的情境创设过于复杂、货品过于丰富,另外教师提的任务问题指向不够明确。
接着,专家有针对性地将讨论聚焦到“分解和组成”的核心经验究竟是什么,要让孩子们学到什么。最终大家理解“分解和组成”的核心经验是“一个数可以分成部分数,而部分数合起来还是那个数”。
讨论过程中,大家认识到任务难度的设计、幼儿的操作体验、活动中的表达交流、教师给予的策略帮助都是有效教学的要素。基于以上考虑,教师们提出了对活动的修改建议:活动仍然采用购物情境,但将购买的物品限制在水果这个大类,以避免物品的种类过多对幼儿造成干扰;将活动中的主要任务问题“买了什么”调整为“6元钱你是怎么用的”,从而帮助幼儿在购物中聚焦于思考钱币的使用(其实质是数的分解、组成);另外,还将原来记录幼儿的钱币使用情况,调整为由幼儿自己在购物前进行计划、填写购物清单,并在购物清单中标明种类、数量、金额,明确记录金额的要求。
在听取了同伴的建议后,执教教师在消化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自己以及班上幼儿的实际情况对原有活动方案进行取舍、调整。
第四步:再次实践与反思
教师将调整后的教学方案再次进行实践,供大家观摩研讨,发现问题继续调整、实践,直到问题解决。在此基础上,我们还会根据教师的实际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和思考。如,“大班幼儿关于数的分解与组成究竟有怎样的经验?”“幼儿的经验从哪里来?”“幼儿可以发展怎样的经验?”“如何发展孩子的经验?”“幼儿之间的经验水平有何差异?”“幼儿能进行6以内的分解与组成是自己真正理解的结果还是成人训练让其机械记忆的结果?”
又如,有教师提出,幼儿相关经验的个别差异大。大家认为要在区域中投入更多的相关操作材料,允许幼儿根据自己的速度学习,教师要进一步观察幼儿的学习过程,给予个别引领。
另外,教师还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所以要引导、支持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然后引导幼儿运用这些数学经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升幼儿的比较、分析、归纳、推理、概括等能力。
循环推进的教研帮助教师从集体教学活动入手,结合区域活动和一日生活,引发教师的深度思考,达到经验和智慧的共享,推动教师的成长。研讨中教师了解了幼儿数学学习的特点和规律,明白了如何了解幼儿的经验水平、如何把握学习内容的重难点、如何保障教学策略的有效性等,从而逐渐形成了稳定的、具有迁移性的数学教育能力。
摘自:《幼儿教育》2018.03
编辑:ci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