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
协调发展,托起明天的太阳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学习心得
暑假里,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后,才发现自己离科学的幼儿教育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指南》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维度描述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每个维度都建立了阶段性的“学习与发展目标”体系,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教育建议”。《指南》从系统、科学的高度对幼儿体、智、德、美各方面协调发展提出了标准和要求,认真学习和领会《指南》并付诸教育实施,将是我进一步提高幼儿教育水平和能力的努力方向。基于对《指南》的初步学习,我有四点粗浅的学习心得:
一、幼儿学习与发展并重
《指南》从“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指导幼儿教育与培养,我理解为对幼儿教育,既要立足于幼儿每个年龄段的认知学习,更要着眼于发展性的学习。也就是说学习认知要与培养幼儿的学习习惯、兴趣爱好与性格特点结合起来。我们不能简单的认为幼儿的学习就是简单的认识几个文字、数字、单词等基本知识,而是通过是简单认知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日常教育中,我就是通过游戏表演中穿插听讲训练,寓教于乐,动静结合,目的是既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也有意识地培养幼儿到了规定的学习时间能主动放弃游戏活动,尽快进入认真听讲的学习状态。在幼儿阶段能培养出浓厚的学习兴趣和良好习惯是一件功德无量,能让幼儿受益终身的大事。学习《指南》后,我将更“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指导自己的幼儿教育实践。
二、幼儿行为与品质并重
《指南》中建立了幼儿的行为标准,比如:“具有一定的平衡能力,动作协调、灵敏”,“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愿意讲话并能清楚地表达”等等;同时也建立了幼儿的品质标准,比如:“能与同伴友好相处”,“具有自尊、自信、自主的表现”,“关心尊重他人”等等。我把幼儿行为教育理解为“硬教育”,品质教育理解为“软教育”,在日常教育中,我们往往重视幼儿的“硬教育”而忽视“软教育”,只关注幼儿学了什么,会做什么,而不关心幼儿将会具备怎样的品质,将来成为一个怎样的人!究其原因是我们的幼儿教育从体制上急功近利:因为幼儿的行为表现看得见、摸得着、能量化考评,而幼儿将来成为一个怎样的人,与当前的幼儿教育考核无关。学习《指南》后,我将要更加重视幼儿的“软教育”,如当孩子犯了错,要以慈母般的胸怀理解孩子,而不是不分青红皂白责骂孩子;如在游戏中要培养幼儿的团队精神;在班集体中要培养幼儿互相帮助的品质,在传统节日中,要积极利用节假日开展亲子活动,让孩子在享受爱的同时,学会主动示爱,将自己的爱心表达出来,使幼儿从小养成尊老敬老的良好品德。
三、幼儿群体与个体并重
《指南》中明确指出,“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同一个年龄段或同一个班级中,由于幼儿成长的差异性,行为、思维表现各不相同,在相同的教育环境下,不可能同步达到阶段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幼儿教师在普遍教育的基础上,要针对不同幼儿特点和成长速度因人施教,摒弃那种“聪明的孩子逗人爱”或者“爱哭的孩子有奶吃”的思维和行为习惯。
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块“金子”,这就看做老师的会不会去挖掘,这就要我们教师要有双善于发现的“眼”,善于挖掘的“手”。所以,学习《指南》后,我将会付出更多的爱心和耐心去关注那些“后进”幼儿,紧紧抓住“后进”幼儿的点滴关爱,及时表扬,有意识地引导他们逐渐认识到尊重自己和尊重他人以及正确对待彼此关系的重要性,体验到集体生活的乐趣和团结友爱的意义,真正让他们“不要输在起跑线上”。
四、幼儿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并重
《指南》中对幼儿教育和关爱方面多处提到“成人”要怎样怎样,对此我理解为,幼儿教育不单是幼儿教师的责任,也是幼儿家长甚至全社会的责任。因此,作为幼儿的启蒙老师和一个专业的幼儿教育者,不但要尽到幼儿课堂教育责任,还要承担与幼儿家长保持沟通、配合、指导的责任,要密切关注幼儿成长的社会环境并为不良的社会环境及时发出鼓与呼。在我们的日常教育中,幼儿园或者幼儿教师往往把全部精力放在了园内,放在了课堂教育上,忽视了园外和课外教育,主要原因是对园外和课外教育感觉力不从心。殊不知园内和课堂教育只完成了教育任务而不能实现《指南》中规定的儿童学习和发展目标。因此,要完成《指南》目标,幼儿教师不但要起到园内课堂教育作用,还要起到对幼儿家长的指导作用,起到对幼儿成长环境改善的建议和舆论监督作用。这样,在今后的教育实践中,要重视课外教育,尤其在家园联系中,我既要多与家长“交流、沟通”,缩短彼此的距离,又要谦逊热情地给予在教育孩子方面遇到的困惑和问题的家长给以积极指导,只有家园协作更密切,教育环境更和谐,孩子的成长才能更健康。
以上是我学习《指南》后的一点心得,《指南》的确对我们的工作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使我明确了对幼儿如何进行科学施教,明确了幼儿教师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它教会我从细节观察幼儿的发展,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不断的学习、学习、再学习;实践、实践、再实践;只有具备了这样的精神和素质,才能真正将《指南》精神落到实处,才能称得上是一个合格的幼教工作者,才能给孩子们带来一个健康、快乐、茁壮成长的童年,才能托起明天的太阳!
!
共有0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