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领跑
作者:沈蔚 来源:《上海托幼》2010.11 上传时间:2010-12-19
2004年10月,在松江区泗泾镇中心幼儿园的迁建落成典礼上,镇政府对这所耗资1700多万元兴建的园所提出了“三个一流”的建设目标:即一流的硬件、一流的师资、一流的教育质量。通过竞聘上任的年轻园长马丽华望着崭新的园舍和年轻的团队,深知对这所曾经在全区质量评估中排名靠后的幼儿园来说,要实现以上目标,无疑是很大的挑战。但是,她必须带领大家跑起来,去接受这个挑战。
令人紧张的“推门课”
“一流的师资”是教师队伍建设和幼儿园内涵发展的首要问题。马丽华到园后,天天推门进班看课,以至于每到上课时间,教师们都会很紧张,因为她们不知道今天园长会推开哪间教室的门进来听课。为什么要天天进班看课?马丽华这样认为:虽然教师的学历层次提高了,但教学能力和研究意识还较欠缺;教师间教育教学水平差异显著,专业发展的主动性也不够,尤其缺乏后续发展的动力。事实也确实如此,如今的泗泾镇中心幼儿园,不仅扩大了园舍规模,而且补充了大量人员,仅教师就进了29名,其中新教师的比例一度高达58%,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亟待提高。
“如果在前几年,这事我想都不敢想。”刚通过竞聘上任的副园长张洁这样说。六年前的她还是一名害羞、内向的普通教师,马丽华在“推门课”中发现了她的潜质,于是,张洁的教室里便经常出现马丽华的身影。张洁说那段时间她每天都很紧张,被马丽华“催着不停地向前跑”。马丽华还抓住机会把她“推”到市示范性幼儿园“拜师学艺”,推举她担当“镇学科带头人”“镇学科名师”的重任,张洁由此一步步飞快地成长起来。“把每个人的价值挖掘出来”是马丽华对自己的要求,这个要求让马丽华成了园内很多教师的“伯乐”。马丽华在园内开展了许多活动,马不停蹄地“催赶”着教师成长。教学比武、说课比赛、演讲比赛……马丽华要求教师不仅要上好课,还要张口能说、动笔能写。从新教师成长为副园长的温敬婵清楚地记得当年参加区教学比赛时,马丽华陪着她准备材料、设计方案、试教“磨”课,没有一丝懈怠。
“推门课”仅仅是马丽华“催赶”教师前进的手段之一。接着,她又计划着实施教师的梯队培养:以岗位培训为抓手,对新教师加强基本技能的入门培训,创设多种学习交流的机会与条件,如到结对园跟班学习与外出观摩,组织公开教学接受姐妹园同行的指导与评价等,用开放的心态接受挑战,不断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与教学能力,鼓励教师形成专业特长:为骨干教师搭建成长平台,如参加市级导学班、区级研修班学习,到示范园跟班实践等,通过“骨干教师示范月”“骨干教师工作秀”等各类展示活动,提高其专业水平。马丽华提出了明确的梯队培养目标:新教师入门,力争在1~3年内熟悉业务,初步显露自我特点;成熟教师入格,力求在3~5年内扎实基础、争创风格,逐步展露自我专长;骨干教师入品,力争成为园、区各层面有一定知名度、一定教学风格的品牌教师。
现在,马丽华不仅给自己制订了五年规划,也要求每个教师设计各自的五年规划。她深知,要改变泗泾镇中心幼儿园的面貌,除了自己“领跑”,更需要强有力团队的紧紧跟随。
全体总动员
今年2月,泗泾镇中心幼儿园顺利通过市一级幼儿园评审,成为松江区乡镇幼儿园中第一个评上市一级幼儿园的园所。
从全区质量评估排名靠后到如今的市一级幼儿园,马丽华和她的团队一起奋斗了六年。马丽华在她的“园长手记”里写道:走过几年,真可谓尝尽百味——为了让上级领导答应在园内安装地板,大年三十曾在领导办公室“磨了又磨”,还一度流下眼泪;为自己的工作得不到肯定而产生“甩帽不干”的冲动……
老员工张蓉用“节奏快了”来概括六年来幼儿园的变化。确立了园所发展规划后,马丽华又列出了逐年建设目标,从“提高管理智慧与艺术”“以问题管理入手”“创管理特色”等层面开展项目研究。马丽华以“干部行政能力培养”为专题开展个案研究,对园内中层干部提出要“加强沟通与指导的有效性”,提高管理水平。她对副园长和园长助理提出要求,希望她们也能围绕“教师专业成长”对青年骨干教师进行个别化的案例分析与研究;她要求总务主任围绕“后勤骨干培养”进行跟踪式个案研究,切实做好三大员的常规指导和后勤骨干的培养。以案例研究为导向,她构建了一个全员发展的格局,让作为团队中心的班子成员围绕各自的工作职责,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价值,促使各项工作的有序推进。
六年里一路“跑”来,泗泾镇中心幼儿园先后荣获“市平安单位”“市职工最满意企事业单位”等市级荣誉或个人获奖24项:“区文明单位”“区师资队伍建设先进集体”“区‘五一’巾帼奖集体”等区级荣誉或个人获奖80项:“镇计生工作先进集体”“镇学科名师”等镇级或条线荣誉和个人获奖40项……交出了一张不错的“成绩单”。
小身材,大能量
个子小小的马丽华被同事笑称为“小身材,大能量”。虽然做了园长,她仍然坚持每周进班带一次课,教师们只要看到她换上教师工作服,就知道马园长又要进班上课了。
如今,马丽华依然保持着推门看课的习惯,发现问题后还会毛遂自荐地要求“我来上这节课”。上完课后,她让大家一起讨论、分析她的教学活动,请教师们站在各自不同的视角阐述自己的观点,提出各自的看法,“教学相长”,在聆听他人意见时产生新的见解,进一步完善自我。与六年前最大的不同是,教师们现在已不担心马丽华“不请自来”了,常态化让推门课从以前的外部压力变成现在的内部动力,她们反而希望马丽华能推门看课,为自己的教学活动指点迷津。
2008年,马丽华被推荐参加上海市第二期“双名工程”培养基地“名园长”培训活动,成为特级园长郑惠萍和高一敏的学员。每次参加培训后,她都要拿回许多资料和同事分享。今年暑假,她写下了十几万字的总结,她说:“我充分享受着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带给我的酸楚与快乐,坚持以学习促工作、以工作促学习,不断敦促自己在这个‘孵化器’中实践、提升与发展。”从一篇题为《我们离名园长有多远》的文章中,我们看到了马丽华对做足教育、做强教育、做好教育的迫切心情和长远目标。
马丽华每年要跟踪指导两名教师,从建档案、看课、谈心到布置“作业”,她始终亲力亲为,目的是为了严格地“督促”她们成长。在她看来,和大家一起跑才能使这所地处千年古镇的幼儿园不断焕发新的活力。
记者后记
“你把教师当事业还是职业?”年轻教师肖丽娜至今还记得4年前面试时马丽华问她的第一个问题。职业只是挣钱,事业需要全身心投入。作为一个人口导入大区,师资队伍建设始终是个关键问题,所以马丽华需要能把工作当事业看待的同仁和她一起为幼儿园的明天努力。
马丽华家里有一个收集袋,只要有废旧饮料瓶、牛奶盒等,她都会仔细地洗干净,再分类放好,因为,这些物品都是幼儿园创新教育活动——“超级变变变”及环境创设的材料。马丽华的床头放着便笺纸,一旦想到什么,她会马上起身记下,唯恐遗漏;马丽华在园内建立了“相约12点”的制度,“逼”教师每天中午必须休息1小时……她不仅自己奔跑,更希望带着她的团队朝着共同的愿景一起奔跑。因为她坚信,如此努力才能让教育变得更美好!
编辑:ci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