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动,人们愈加关注“教师专业成长”问题。研究表明,教师的学习、教学、研讨与反思是提高自身业务能力的有效途径。笔者认为,应重视学习、教学、研讨与反思这四个有效途径。
年轻教师自主成长途径之一:读书
书籍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教师不再担任照本宣科的角色,教学中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读书,读书是促进我们青年教师人生发展和工作成长的最好途径。原因有三:
第一,学习可拓展年轻教师的知识面。人们常说,“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这“一桶水”就是学生真正能够得到“一碗水”的保证。从教师所教授的专业知识来讲,教师对教材中的知识内容的掌握必然比学生要多、要深、要广,并且更为熟练和精通,但任何学科都是在不断发展的,而教材的内容却是固定的,且总有一定的滞后性,因此局限于教材的“水”仅是一桶“死水”。教师要能够超越书本知识,给予学生更多的学科发展前沿的新知识、新信息,就必须不断关注学科发展的新动向,并投身于学习与研究,用最新的理论来支撑教学,提高教学水平,使自己的这桶水成为常新的“活水”。
第二,学习可提升年轻教师的品格。“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品格犹如一面无声的旗帜,时刻感召着学生,是教师育人的基石。在教师的品格内涵中,除了那些最基本的、恒久的,如敬业奉献、严谨求实之外,更有许多是须要随社会的发展而充实新内容的,因为教书育人包含着太多的时代要求。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要散布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教师相对于学生而言,是知识的播种者、智慧的促生者、心灵的塑造者、道德的引领者。因此,教师不应该自甘平庸。要做一个好教师,就要结合本职工作认真地去读一些书,并能品出一些书味来,让自己的心随书中的崇高形象而感奋,被灵秀的诗意所浸透,被哲理的文字所折服,接受真善美的洗礼,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质,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第三,学习可以增长教师的智慧。教师为完成教育教学任务须具备专门的知识,这种知识是教师在特定的教育教学环境中解决问题所必需的,是从事教师职业的基础。教学是一种艺术,教师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职业,并不是有了较高的学术水平就一定能够当好教师的。同样是教书,具有职业智慧的老师,往往能以自己特殊的职业眼光,挖掘出课程的引人入胜之处,以最简洁的线条,拉动出最丰富的信息、链线;以最轻松的方式,让学生得到最有分量的收获;能从最接近学生原有的起点出发,带领他们走到离自己最近的终点;能最大限度地尊重每一位学生,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寻找适合自己的教育。
因此,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文化素质的提高,最重要的一条途径就是靠自己去读书,因为它最便捷,最切合实际。
年轻教师自主成长途径之二——教学
课改的主阵地是课堂。课堂教学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教师的成长。如何利用这个主阵地,实现年轻教师的自主成长,是摆在每个年轻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教师要在新课程背景下实现自主成长,必须要改革旧的教育观念,真正确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观念。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作用。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教育观念中生发出来的;一切教学改革的困难都来自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一切教学改革的尝试都是新旧教育观念斗争的结果。确立新的教育观念,是教学取得成效的根本保障。教学观念的转变将会焕发出教学的活力。
传统的教学观认为,教学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教师的任务就是教学,教师是既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学生是既定课程的接受者和吸收者。新的教学观强调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理论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要共同参与课程开发。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更是课程创新与开发的过程。教学过程是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
传统的教学观认为,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陶冶品德的过程。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只有接受新的教学观念,教学过程才能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在某种意义上说,观念转变的过程就是教师自主成长的过程。教学又是实施教师才能、实现教师价值的主战场,是实现教师自主成长的大平台。
年轻教师自主成长途径之三——教研
我们力求通过园本教研实现观念转变,理念更新,强化教师互动交流,引领年轻教师专业成长。教研是一种集学习、实践和研究三位一体的活动,它不仅是我们教师的专业发展活动,也是一种经验的理论提升过程。主要有:
(1)备课式教研。为了更好地发挥备课的作用,本学期我校以同年段同学科设立备课组,选定备课组长。每周开展一次研讨活动,有中心发言人,有准备具体内容。中心发言人预先要填写好《备课记录》,与同组教师共同分析教材,明确各章节各课时教材的重难点和教学目标,寻找教材内容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依据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选择教法与学法,提出每节课教学方案,设计教学环节,安排学生活动等,从而吃透教材,用好教材。
(2)案例式教研。案例教学式教研指的是围绕所研究课题,以一两节课例展示的形式开展的一种教研活动。研讨内容包括:听课、执教教师谈教学设想与意图以及教后反思。听课教师对所听的课进行评议,肯定好的、可借鉴的地方,提出建设性的意见等。通过评议,使执教教师认清自我,受到启发和教益,又为听课老师提供学习研讨机会,引以为戒。
(3)沙龙式教研。教学沙龙式教研是一种由教师自愿参加的可以自由发言的针对教学实际问题的讨论会。沙龙式教研营造出宽松自由的教学研究氛围,让教师在“聊一聊”、“议一议”中探讨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或课改中的“难点、热点”问题。针对问题,大家谈感悟、讲困惑、议策略、找办法,从而你一言我一语地进行互动式的探讨。这样“聊”起来感觉到“言之有物”,针对性强,气氛浓,所以教师乐于参与,愿意深入探讨。
(4)专题式教研。专题式教研是将教研与科研有机融合的教研活动形式,就是以研究的课题进行探讨,目的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它以教学改革过程遇到的复杂问题或内容为研究对象,制定分步骤研究计划,在计划的时间内围绕同一专题多次反复研究,探寻教学对策,逐步解决。
年轻教师自主成长途径之四——反思
反思,即教师以自己的实践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动、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它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动及情境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反思能力决定着他们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在工作中开展研究的能力。有关研究证明,成功的和有效率的教师倾向于主动地和创造性地反思他们事业中的重要事情,包括他们的教育目的,课堂环境,以及他们自己的职业能力。因此,“反思”被广泛地看作教师职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美国学者波斯十分简洁地提出了教师成长的规律:“经验+反思=成长”,并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教师如果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其发展将大受限制。
要实现教师专业化、持续化发展,就必须大力倡导教师的反思实践,使每一位教师拥有这种思想、意识、能力、习惯,最终实现教师在教学反思中不断成长。自我反思是教师的一种研究方式。教师应养成自我反思的习惯。每一次教学设计、每一次课堂教学,都有不完美的内容,之后需要我们不断的反思、实践、创新。 反思能够促进教师加强理论学习,并运用理论设计和指导自己的教学,正确分析和认识各种各样的教学现象,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具体问题,缩短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跨越观念与行为之间的鸿沟,使理论与实践相互支撑。反思是一个酝酿、发现、创新的过程。反思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经验,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反思就是要能够唤起教师对教育教学中真实问题的关注。教师始终带着问题意识面对教育现象,使教师逐渐的具备了教育家的专业眼光,具备了研究者的素质和能力,也就会找到真正需要我们解决的问题。形成问题意识,教师就会找到反思的触点,其反思的内容会更加丰富,反思的深度和广度会更加深入,反思的效果会更明显。通过反思,教师不断超越经验,创造性的解决教学实际问题,促进教师业务能力的提高,也促进教师不断成长。
年轻教师的成长是在不断的学习、实践、研讨、反思中体验、感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获取教育的真谛。年轻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探究、实践、反思、总结,踏上自觉学习、勇于探究、不断反思的科研之路,才能迅速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