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弹性常规”?怎样随幼儿的需要有效调节常规?
作者: 来源:中国幼儿教师网 上传时间:2016-02-03
“弹性常规”是指在对幼儿进行常规培养时不搞一刀切,尊重幼儿的差异性,强调更人性化、科学化的管理。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简称《纲要》)指出:“根据幼儿的需要建立科学的生活常规。”为了将这个精神落到实处,幼儿园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有明确的内容和具体的要求。但由于每个幼儿的个性和原有的学习经验不同,同样的教育在每个幼儿身上产生的效果也是不一样的,因此片面追求“整齐划一”的常规要求显然是不切合实际的。如果不顾幼儿的个体差异强硬地执行这些要求,就会使常规不能成为“常规”,只能产生一些短期的效果,甚至会给幼儿心理上造成不良的影响。
合理的常规要求是幼儿健康发展的保证。在生活常规中,有这样一条进餐要求:“不剩饭菜,咽下最后一口饭菜后再离开桌子送回餐具。”可是,有的幼儿确实饭量小,特别是小班的幼儿或者刚入园的幼儿,他们可能对幼儿园饭菜的口味还没完全适应,有时候可能真的吃不完。如果教师硬性要求他们必须吃完,有的幼儿可能会强忍着吃下去,但会在心理上留下阴影导致以后害怕在幼儿园吃饭;有的幼儿还可能会有呕吐现象。
常规培养的目的不是限制幼儿,而是为了促进幼儿的发展。同一个活动内容,对不同年龄的孩子的要求就不一样。比如玩玩具,小班的常规要求是:游戏时爱护玩具,轻拿轻放,玩完后放回原处;中班的要求是:能和同伴玩一种玩具,会轮流玩,知道玩别人玩具时要征求别人的同意,玩完后整齐地放回原处;而大班的要求是:爱护玩具,轻拿轻放,玩完后整齐地放回原处,并能将损坏的玩具与教师一起修补好。对于小班幼儿,常规教育的重点应立足于帮助幼儿完成家庭到幼儿园生活的过渡;对于中班的幼儿,常规教育的重点应从帮助幼儿适应幼儿园生活转变为让幼儿学会与其他幼儿和谐共处,对于大班的幼儿,常规教育的重心要放在培养幼儿对认知活动的自控能力上,帮助他们理解和内化规则。常规培养中,教师对幼儿行为的监督和控制应随幼儿年龄的增长而减少。
《纲要》明确指出:“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把常规要求变成幼儿自己的需要是常规培养的最高境界。有人说,我们不能把常规当成钉在孩子身上的钉子,而要把常规变成种在孩子心田上的种子。我们不能总是刻意地去提醒、督促幼儿遵守常规,而是要把常规本身看成是幼儿主体意识的觉醒。和其它教育教学活动一样,常规培养也不能忽视幼儿的主体性和主动性。特别是到了中、大班,孩子们的个性更加鲜明了,他们有了明确的行为意识。此时,教师应该引导幼儿学习商讨、制定班级常规,并自觉遵守,逐渐形成自主管理模式。比如,引导幼儿讨论喝水时应注意什么、户外活动时要怎么做、如厕后怎么做等,让幼儿参与制定这些常规,并把幼儿的讨论结果物化在班级环境中,以便于幼儿每天看着常规要求进行自我管理和互相约束。
但弹性管理并不意味着放松要求,尤其是对于那些关系到幼儿身体健康的常规,如生活常规中的正确洗手的方法和步骤等,这类常规看似很繁琐,但因为幼儿的身体发育尚不成熟,抵抗力较差,如果不注意卫生他们就很容易感染疾病,因此,这类的常规要求不能打折。
总之,在幼儿园的常规教育中,教师应站在尊重幼儿、有利于幼儿长远发展的角度,进行人性化、科学化的常规教育和常规管理。
上一篇: 园长:我希望有这样一种“获得感”
下一篇: 儿童权利是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最新文章:
热门推荐:
已回答相关问题:
- 请问大家有没有适合大班的常规音乐,用于提示幼儿的,... 会飞的棉花糖 阅读人气:6
- 我是个刚接大班的新老师 ,刚接班的时候孩子还挺听话... 慧慧 阅读人气:5
- 谁知道园长证是怎么办的,是需要考试,还是通过培训就... 格物 阅读人气:790
- ...力约束控制自己的行为,作为老师,带班方便组织纪... 猫科女孩 阅读人气:282
- 朋友想开幼儿园,需要准备哪些文件 陈娟521 阅读人气:20